“文旅+科技”打造极致沉浸体验
2025-08-19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春节的上海天文馆内,一位少年戴上XR眼镜,指尖轻触控制屏,太空舱载着他瞬间穿越星际。地球46亿年的地质变迁如快进影像般在眼前奔涌:熔岩喷涌的大陆缓缓漂移,海水在冰川与液态间流转更迭,恐龙王朝在陨石撞击中轰然落幕——25分钟的“穿越星河”之旅,让浩瀚宇宙化作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当他摘下设备时,眼神仍闪烁着未褪尽的星光:“我好像真的摸到了银河的旋臂。”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上海科技馆体系内常态化上演的科普日常。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文旅+科技”融合的场馆之一,上海科技馆以数字技术为画笔,以实体展馆为画布,勾勒出沉浸式科普体验的未来图景。从实景解谜到元宇宙竞速,从XR宇宙漫游到数字孪生展馆,科技创新正重新定义着公众接触科学的方式。
这场以《消失的科博士》命名的实景解谜游戏,将整座科技馆转化为巨型密室。参与者穿梭在机器人世界、探索之光等四大主题展区,借助11款道具解开28道融合物理、生物、艺术知识的谜题,在悬疑剧情中不知不觉吸收了100多个科学知识点。
这种“三端联动”模式很快引发热潮。更大的变革发生在2024年盛夏。当科技馆因升级改造闭馆,《消失的科博士》数字孪生版在元宇宙重生。通过1:1实景复刻技术,生物万象的热带雨林、探索之光的粒子对撞装置等标志性展区在虚拟空间复活。20组参赛者操纵虚拟形象,在150分钟内展开寻找科博士的竞速解谜,指尖划过之处,机器人舞蹈的灵动、辉光球的电磁奇幻尽在眼前。
作为上海市首批21家“数字景区”之一,上海科技馆已将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深度融入体验场景。在智慧之光展区,孩子们追逐着地面上不断变幻的“水花”光影;在相对论剧场,幻影成像技术构建出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8K全景声影院里,恐龙从身旁踏过的震动感引发阵阵惊呼。
技术赋能使空间限制被彻底打破。2020年的《日月魅影——日食特展》线上版,用三维建模“再造”了一座1000平方米的虚拟古天文台。观众以第一视角穿行于穹顶与观星平台,点击墙上的日食照片时,展板自动弹出详细说明;当“擦拭”散落的石碑时,尘封的古代日食记录赫然显现——这种借鉴《刺客信条》的互动设计,让线上展不再是线下的附庸,而成为具有独立逻辑的科普载体。
更极致的体验出现在2025年上海天文馆的“穿越星河”项目。XR技术融合四大宇宙场景:AI建模的“仰望星空”还原临港夏夜银河,《地球变迁》影片经三维处理后化身太空舱窗外的实景,“飞跃银河”让观众乘曲率飞行器穿越星际。短短7天春节活动吸引近4000人次参与,满意度高达90%,印证了技术对天文科普的革命性提升。
上海科技馆的数字化转型远不止于炫技。通过打造“管理平台化、服务网格化、决策数据化”的智慧体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三馆形成有机整体。分时段预约系统实时调控客流,虚拟导览让手机变身智能导游。尤其在天文馆,当游客走近展项,定位系统自动推送相关视频解说,实体空间由此获得数字生命。
文创产品成为延伸体验的重要纽带。《消失的科博士》解谜书开发了双版本策略:88元基础版满足学生群体的求知欲,内含手帐与纸质道具;218元纪念版则配备实体魔方与珐琅徽章,甚至隐藏支线剧情,吸引资深解谜爱好者。这种分层设计使同一科普内容适配不同受众,上线首月即成爆款。
2020年“鲸奇世界”巡展期间,虹桥丽宝商圈的展览更开创“+书店”模式。观众在观看鲸豚标本后,可现场制作鸟巢手作或寒武纪生物模型。文创区推出的病毒徽章、无酒精洗手液等抗疫主题产品,让科学以生活化姿态融入公众日常。
《消失的科博士》的设计历程揭示了科普转型的核心逻辑。上海科技馆展教团队中80后、90后成员多是密室逃脱玩家,他们从热门游戏《纪念碑谷》中汲取建筑美学灵感,在《刺客信条》中学习任务引导机制。这种基因使最终产品既保证科学严谨性——每个谜题经学科专家把关,又具备商业游戏的流畅体验。游戏化思维甚至重塑场馆定位。2024年元宇宙竞速活动中,150分钟的限时挑战融入上百个知识点,参赛者需操作虚拟展项完成粒子轨迹分析、机器人编程等任务。
2025年初夏的上海天文馆内,“无尽宇宙”星空音乐会正在上演。观众漂浮在XR技术构建的星云中,耳畔交响乐与恒星诞生时的引力波震荡共鸣。当旋臂星系的投影掠过发梢,一位老人下意识伸手捕捉光点,嘴角漾起孩童般的笑意。此情此景,生动诠释了上海科技馆“科普为民”的核心理念——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唤醒科学好奇的心灵桥梁。
从《消失的科博士》元宇宙竞速到穿越星河的XR之旅,上海科技馆用数字技术凿通时空壁垒,让生物学在鸟鸣密码中歌唱,让物理学在粒子迷宫中舞蹈,让天文学在星际穿越中交响。当文旅与科技在此深度融合,每一次沉浸体验都成为撒向心田的科学种子,静待其在未来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