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绽放文旅花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蜕变
2025-08-13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黄沙与绿洲的交界处,浙江台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6900万元援疆资金实施的“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闪耀明珠’改造项目”已悄然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曾经饱受风沙侵蚀的“沙漠之门”景区,如今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文旅新地标。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创造文旅产值3200余万元,直接带动1500人次就业,黄沙之下绽放出真正的“文旅致富花”。
在阿拉尔市“沙漠之门”景区,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正在发生。2024年启动的改造工程以精准的“微改造、精提升”策略,让沉睡的沙漠资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驼铃泉项目于2024年10月建成投用,成为游客追溯丝路记忆的热门打卡点。沙漠方舟酒店引入浙江雷迪森亿曼酒店品牌,为沙漠之旅提供高品质住宿体验。沙漠腹地深处,18间客房的359旅文化主题住宿项目与“沙海雪莲”服务中心遥相呼应,为游客提供休憩港湾。14团的睡胡杨景区通过改造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那些“生而不死一千年”的胡杨树以更动人的姿态向游客讲述着生命传奇。
这些变化背后,是浙江对口支援阿克苏近40年经验的沉淀。援助重心从早期筑牢基础设施“骨架”,到扶持农业工业夯实“根基”,再到如今聚焦文旅产业激活发展“灵魂”,每一步都精准踏在沙漠发展的脉搏上。
景区发展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理念,将359旅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等红色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旅游产品。在景区制高点矗立的标志性形象标识,内部打造的国家地理展馆、图书馆与咖啡馆,让风沙之地有了书香与咖啡香的交融。
沙漠的野性与红色历史碰撞出独特魅力:模范视频演艺、军垦纪念馆等文化载体,让游客在大漠孤烟中触摸历史温度。沙漠之门越野挑战赛、沙漠文化旅游节等九大节庆活动,将沙漠的辽阔壮美转化为游客的尖叫与欢笑。在库车市甬库振兴村,宁波援疆团队建设了乡村振兴馆、亲子乐园、研学营地等多样化设施,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成为“独库第一村”,每天接待过往游客约3万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一场持续14年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这里完成50万亩植树造林,构建起3046公里“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的关键一环。
生态修复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公司修建500多口井、19条公路,铺设超过500公里的输电线路。森林锁住55公里风口,当地沙尘天气从每年150天降至50天以下,降雨量从50毫米增至109毫米。沙漠边缘出现芦苇、野草等自然植物,野猪、黄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开始在此安家,甚至观测到野生骆驼。
在沙漠腹地,另一种生态修复模式也在绽放光芒。新疆且末光伏电站于2023年5月31日并网发电,截至2025年8月累计发电量突破3亿度。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生态模式,在3300亩土地上铺设近26万块光伏板,同时铺设140余万平方米草方格沙障,有效固沙面积达4000亩。光伏板的遮荫减少水分蒸发,让原本的不毛之地长出数千株绿色植物,形成“发电—固沙—惠民”一体模式。
在麦盖提县的防风固沙林中,一套由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援建的生态守护智慧系统正在高效运转。这套系统针对沙漠林场的特殊环境深度优化定制,由腾讯提供北斗定位技术,融合AI视频识别、语音语义分析等技术,能够同时实时监测林场的生态环境,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分析土壤湿度和养分。
在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的甬库同心村,南疆首个“同心共富工坊”数字农业植物工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全年生产“零农药、零重金属、零激素”的高品质蔬菜。
而深圳中环油在沙漠中央建设的233个沙漠大棚更展示了科技化沙为宝的神奇。大棚采用31项专利技术,以沙子为原材料建造被动式建筑墙,实现节电90%。利用沙子透水性设计的闭环灌溉系统,实现节水90%,节肥50%。臭氧发生机替代化学农药,节省农药费用70%,种植的蔬菜通过欧盟200项农残检测
2024年,这些沙漠大棚的销售额达到6100万元,产品出口中亚国家订单爆满。
沙漠文旅产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在“沙漠之门”景区,小火车司机赛夫丁每月5000元的工资让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景区通过招商引入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形成“援疆团队搭台、本地力量唱戏”的良性模式,商铺出租让个体户收入稳步增长,夜间活动繁荣了地方夜经济。
在库车市甬库团结村,不同民族的村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发行岳普湖县支行2021年获批7000万元贷款,用于达瓦昆沙漠公园历史文化民俗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辐射13个人文自然景点,带动300余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受益总人口2万余人。而日照市援疆指挥部推动的N39°沙漠探险旅游项目,自2017年起通过旅游包机活动带动数千名山东游客进疆旅游,同时扶持建设刀郎刺绣厂、地毯厂等特色产业,将麦盖提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夕阳西下,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的小火车载着最后一批游客驶离沙漠。司机赛夫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每月5000元的稳定收入让他对这片沙海充满感激。不远处,护林员阿布都莫明·依明静静注视着蔓延至天际的50万亩森林,他的一个孩子在江苏工作,一个在北京上学。1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每年吞噬家园7米的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的变迁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驼铃泉边游客的笑语、光伏板下新生的绿草、沙漠大棚里挂果的蔬菜。当文旅之花在黄沙中扎根绽放,带来的不仅是游客与产值,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一片片土地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