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东北小城的文旅融合密码
2025-08-1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清晨的薄雾中,蓝孔雀展开近两米长的尾羽,在温带草原的阳光下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这些原本只属于热带雨林的生灵,如今已在北纬46°的乌兰浩特扎下根来。如今,存栏的2800只孔雀不仅振翅于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更牵引出一条“养殖+非遗+旅游”的完整产业链,让这座东北小城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在乌兰浩特的温带气候中养活热带孔雀,曾是周海燕面临的首要挑战。2010年3月,她创建义勒力特孔雀园,次年成立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集结59户社员共同探索北方孔雀养殖技术。孔雀园最初定位为封闭式扶贫产业基地,通过“免费加盟+原料供应”模式带动贫困户:建档立卡户不仅免交加盟费,还能免费获取饲料、药品及种苗。2018年,合作社发放价值6万元的孔雀种苗,当年即为农户创收8万元。
真正的质变始于孔雀羽毛的深度开发。合作社将自然脱落的羽毛收集处理,设计成耳坠、面具等工艺品。一个贫困户制作一枚羽毛发饰可获2元手工费,日均完成50100个,月增收达3000元。随着“北方孔雀园”的名声不胫而走,游客量持续攀升。合作社果断转型,将生产基地改造为观光园,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500人次。2017年旅游增收10万元,次年增至15万元,实现了“文化促旅游、旅游促就业、就业促脱贫”的良性循环。
孔雀羽毛工艺的繁荣,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生命。2025年,周海燕团队的羽毛工艺品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她们创办的兴安盟蒙雀培训学校将这门技艺系统化传授,培训覆盖兴安盟3个旗(市)27个嘎查(村、社区),累计超4000人次参训,其中残疾人达680人次。目前已有590人取得就业资格证书,200余人成为合作社固定代加工人员。
同样在非遗产业化道路上疾驰的,还有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旺盛。2008年返乡创业至今,他培养了60余名制琴师,工坊生产的马头琴不仅畅销国内,更远渡重洋销往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前外出打工,现在跟着旺师傅学制琴,收入稳定还能顾家。”制琴师包格日勒图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产业化对乡村就业的变革性力量。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今年8月迎来政策加持。内蒙古自治区举办“非遗进景区”对接会,汇集30个重点非遗项目、9家文创企业和26家景区,推动马头琴演奏、蒙古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动态化呈现于旅游场景。乌兰浩特积极响应,将孔雀羽毛工艺、马头琴制作等非遗体验植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亲手制作羽毛捕梦网或试弹马头琴的过程中,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跨越。
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节庆活动成为引爆点。2025年“五一”期间,葛根庙镇第四届“天骏杯”赛马射箭大会汇聚300余名射手与数十匹骏马,配合四胡演奏、科尔沁民歌表演,短短数日吸引游客7万人次,带动消费35万元,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同比激增30%。此类活动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激活了乌兰浩特的文化基因。
庭院经济同样焕发新生机。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创新推行“美丽庭院+”模式,村民董凤萍在自家庭院种植三亩水稻与两棚茄子黄瓜,年收入1万余元;韩玲饲养的200余只土鸡年产蛋2万余枚,笨鸡蛋以“蛋黄紧实、口感香醇”赢得市场,年增收超2万元。这些“方寸庭院”的转型,使乡村颜值与经济价值同步提升,目前园区已创建盟级“美丽庭院”30余户。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2025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财政下达文旅艺术领域专项资金2.87亿元,重点支持特色文旅产业发展。一个月后,乌兰浩特市委书记曹智勇亲自主持文旅企业座谈会,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代表共商发展策略,会议强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在乌兰浩特的实践中,“养殖+非遗+旅游”形成了相互滋养的闭环。孔雀养殖为羽毛工艺提供原料,非遗技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旅游体验拓展消费场景。蒙雀合作社计划今年将孔雀羽毛工艺打造成“国潮单品”,同时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孔雀放飞、研学、认养等深度体验项目。
马头琴工坊则依托旅游扩大影响力。旺盛的工坊设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游客循着琴声而来,在参观制作过程后带走的不只是一把琴,更是一段可触摸的文化记忆。这种“前店后坊”模式,使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
乌兰浩特的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2800只孔雀的羽翼轻振,4000人次的技艺传承,7万游客的赛马场欢呼。当养殖栏舍、非遗工坊与旅游景区打破边界,一座小城在羽毛的微光中,照见了乡村振兴的真实模样——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终成北疆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