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旅”洞庭湖畔焕新记
2025-05-26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洞庭湖的碧波映照着千年古城岳阳的焕新容颜。这座承载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文化名城,正以承办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科技驱动的城市更新路径。从工业遗址的活化到传统街区的复兴,从生态修复的实践到文旅场景的创新,岳阳的每一步都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岳阳的“焕新”始于对生态本底的敬畏。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岳阳拥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和洞庭湖50%水域的生态资源,却也一度因粗放发展付出环境代价。近年来,岳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修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发展实践。
长江岸边的华龙码头曾是砂石堆积、污水横流的污染重灾区。通过系统治理,这里蜕变为“微笑绿洲”生态营地,成为全国首个以江豚IP为核心的湿地科普体验项目。85万方底泥疏浚、13万公顷雨污分流改造,让东风湖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入选湖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游客可通过AR技术与巨型江豚互动,在亲子游戏中学习生态知识,还能在绿茵草地上露营野餐,感受湖湘美食与文创产品的魅力。2025年五一假期,江豚湾景区接待游客14万人次,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通道已然打通。
洞庭渔歌小镇的崛起是生态治理与文化再生的典范。这片曾经的退捕渔村通过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从“水脏、岸乱、景差”的污染区蝶变为“西瓜山东风湖”双园生态体系。3.5万立方米调蓄池的修建和湿地栈道的铺设,让“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诗意场景重现。原住民转型为湿地讲解员和非遗传承人,传统渔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生态红利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岳阳以岳阳楼洞庭湖为核心,串联起“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熊猫的萌态”四大生态名片。2023年底开园的岳阳中华大熊猫苑,10只大熊猫迅速成为华中地区“团宠”;“国际观鸟节”“芦苇艺术节”等活动则让生态旅游突破传统景区边界,形成全域联动效应。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岳阳并未止步于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以文化叙事重构历史基因,用科技手段激活传统IP,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跃迁。
洞庭渔歌小镇将《岳阳楼记》中“渔歌互答”的意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旅场景。非遗体验馆以“鱼形”建筑呼应水文化,全息投影技术将300余首传统渔歌转化为沉浸式剧场,游客可在光影交织中感受渔民的悲欢离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岳林将《双脚站船头》等渔歌创编为音乐情景剧,让古老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原住民晾晒的渔网、飘香的渔家菜,更成为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岳阳楼这一“千年IP”的活化路径尤为亮眼。始于2021年的《岳阳楼记》背诵免票活动,累计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琅琅书声中,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文创产品“巴陵胜状”系列将楼阁元素融入无线充、夜灯等生活场景,实现“可带走的记忆”;AI文旅互动玩偶“龙宝”则通过智能技术为游客提供崭新体验。
洞庭氮肥厂旧址的改造堪称工业美学的典范。设计师保留加油槽、储罐等工业遗存,将斑驳的钢铁骨架与涂鸦艺术融合,锈迹成为画布,管道化作雕塑。改造后的厂区成为兼具怀旧与时尚的公共空间,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岳阳楼旅游区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凸显。
在数字技术浪潮中,岳阳以“文化+科技”为引擎,推动文旅场景从“流量经营”向“价值共创”升级。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运用三维摄影、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穿越式”游览体验。民谣声浪与江涛共鸣,国潮电音在钢铁骨架间投射炫目光影,2024年启幕的洞庭渔火季湖畔音乐节,已成为激活夜经济的文化磁场。
岳阳楼景区推出“保姆式”智慧服务,游客通过手机即可预约门票、获取导览。中华大熊猫苑开发的AI互动系统,让游客与虚拟熊猫“龙宝”实时对话,科技感与趣味性并重。
岳阳清廉文化数字展陈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游客可“穿越”至范仲淹治水现场,感受“先忧后乐”精神的当代价值。这种数字化叙事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深度共鸣。
岳阳的焕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通过“老记忆+新体验”模式,城市实现了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功能升级的平衡。
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秉持“修旧如旧”理念,整合100多栋、超5万平方米老旧房屋,打造“一带、三区、三码头、十九巷”的空间结构。创业者陈芳在此开设茶酒吧,将本地特色烧烤与茶文化结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岳阳的实践证明,城市焕新的本质是对地域文脉的创造性转化。从生态修复到文化再生,从科技赋到治理创新,这座城市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人、自然、文化”和谐共生的新范式。当千年渔歌与现代交响在洞庭湖畔共鸣,当工业锈带蜕变为生活秀带,岳阳正以独有的湖湘浪漫,书写着老城新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