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绘就“甜蜜”新图景
2025-05-26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五月的汶川,岷江河谷两岸的樱桃林被染成一片彤云,红玛瑙般的果实坠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2025年5月24日,随着“汶川甜樱桃采摘季暨大禹文化农旅嘉年华”在绵虒镇正式启动,这座川西北小城再次成为川渝乃至全国游客的焦点。从传统农业到文旅融合,汶川以一颗甜樱桃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汶川甜樱桃的“出圈”,绝非偶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大、色艳、甜度达20°以上的品质优势,源于青藏高原东麓独特的海拔落差与气候条件。2025年,汶川甜樱桃种植面积达2.74万亩,产量突破1万吨,品种以红灯、美早为主,覆盖全县90%的市场份额,每年吸引超10万川渝游客前来采摘。
但汶川并未止步于传统农业。2025年的采摘季,当地以“汶川之北有好果·甜樱桃夏日采摘”为主题,打造了“采摘体验+文化体验+美食体验+研学体验+数字体验”的五维沉浸式农旅盛宴。游客不仅能亲手采摘樱桃,还能参与羌族锅庄舞、羊皮鼓舞、围棋挑战赛、无人机灯光秀等十大主题活动。夜间推出的“星空下的甜蜜收获”,借助无人机灯光秀与夜间采摘结合,将农事活动转化为艺术化的文旅场景。
亲子家庭则可在“樱桃创意摆盘赛”中发挥创意,儿童通过百米画布涂鸦记录田园之乐,研学团队则深入果园学习种植技术。这种全龄段覆盖的体验设计,让农业采摘从单一的经济行为升级为文化互动与情感共鸣的载体。
汶川的农文旅融合,始终以文化为内核。2025年的采摘季,大禹文化与羌族民俗成为活动主线。在绵虒镇,羊皮鼓舞与羌笛演奏以原始粗犷的艺术形式再现大禹治水的传说;威州镇布瓦村的古羌碉楼群中,游客可参与“羌寨寻物”互动,在云端观景台俯瞰岷江峡谷的壮丽风光。
文化IP的深度开发更显创新。6月14日举办的“高山音乐会暨古蜀驿道定向越野赛”,将赛事场地设于海拔1970米的萝卜寨景区,参赛者在千年羌寨中穿梭,完成“寻找羌王印章”任务,将竞技运动与历史文化探秘结合。此外,非遗展演、羌绣手作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舌尖品味樱桃的同时,感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字化转型是2025年汶川甜樱桃产业的另一亮点。活动首日,“汶川甜樱桃”平台云项目正式上线,整合全县种植户信息与采摘资源,游客通过小程序即可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云端购果”的全流程服务。同步推出的“全蜀农旅网络”发放数字礼包,包含20元采摘抵扣券与樱桃文创盲盒,仅开幕式当天便吸引超5000人次领取。
电商渠道的拓展同样成效显著。汶川通过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将甜樱桃销往全国,并开发果酒、果干等深加工产品,解决小果、裂果的滞销问题。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车厘子深加工产业为1200余户果农增收167万元。2025年,汶川进一步强化品控,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确保游客“吃得放心”。
甜樱桃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了汶川全域旅游的升级。2025年夏季,当地推出三大主题系列活动:农旅嘉年华(5月24日6月28日):涵盖四大采摘区、夜间露天电影、文创市集等,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运动消费融合:6月7日“无忧花果山开山节”徒步活动,参与者凭完赛券兑换采摘抵扣券,实现“运动+助农”双向赋能;康养避暑季:7月在三江镇启动的“烟雨三江·乐活一夏”系列活动,结合荧光夜跑、民族服饰展演,延长旅游消费链。
此外,汶川借力“网红经济”,成立自媒会活动中心,邀请百名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推广樱桃采摘与羌族文化,仅活动首周便产生超5万条精准客群数据。
甜樱桃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惠及当地农户。威州镇雁门村村民余小勇介绍,自家70棵樱桃树年产量达1000斤,收入超3万元,游客采摘还带动了农家乐与土特产销售。2025年,汶川甜樱桃销售额占全县第一产业的41%,带动人均增收3500元,成为北片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颗甜樱桃,甜了游客的味蕾,富了百姓的生活,更激活了汶川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2025年的采摘季,汶川以农文旅融合为笔,以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为墨,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不仅是一场采摘活动,更是一次以樱桃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