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明新疆文旅的“移动引擎”

游牧文明新疆文旅的“移动引擎”

2025-05-2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新疆广袤的草原与雪山之间,一顶顶洁白如云的哈萨克毡房点缀其间,既是游牧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文旅产业发展的鲜活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房不仅承载着“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哲学,更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成为新疆地域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截至20255月,新疆通过毡房特色民宿的打造,已形成多个文旅融合示范点,既保护了传统游牧文化,又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毡房——游牧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哈萨克毡房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黄鹤》诗中“穹庐为室兮毡为墙”的记载印证了其悠久传统。其设计融合了游牧生活的实用需求与自然哲学:圆形穹顶象征宇宙的和谐,红柳木骨架与芨芨草墙篱取材于戈壁,牛皮绳与毛毡的运用则无需一枚铁钉,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可拆卸、易搬迁的结构,使毡房成为牧民“移动的家”,每年随季节迁徙十余次,完美适应草原生态的周期性变迁。

毡房的装饰工艺堪称民族艺术的集大成者。彩色毛线织就的主带宽约2040公分,既加固结构,又以几何纹样与动植物图腾传递吉祥寓意;门框雕刻与绣花门帘则通过繁复的图案叙事,将草原神话与生活场景凝固为视觉语言。内部空间划分亦充满巧思:炉灶区、休憩区与储物区井然有序,铜器、银饰与花毡的陈列,既满足生活需求,又彰显族群审美。

“移动的家”到“文旅IP——毡房的现代转型

在伊犁河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通过“塔斯布拉克”公司,将传统毡房推向现代市场。她与内蒙古企业合作研发防潮、防蛀的新型毛毡,并引入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推出便携式文创产品如冰箱贴、首饰盒等。其子马尔乎兰更通过数字化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将毡房搬至线上展示,甚至打造出高10.2米、直径20米的“网红毡房”,成为伊犁的文化地标。

新疆多地依托毡房开发特色民宿,形成“文旅+非遗”的产业模式。例如,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的牧民海依那尔,自2018年起在自家庭院搭建5顶毡房,旅游旺季日均客满,年收入超20万元。阜康市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则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民”模式,将牧民空置毡房统一运营,每户年租金达1.8万元,并逐年递增5%。截至2025年,阿克塞县打造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已吸引6位非遗传承人常驻,展示刺绣、制毡等技艺,年均接待游客超8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

文旅融合的“新疆样本”为保护天山天池等核心景区,新疆多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阜康市三工河谷的牧民搬迁至风情园后,既可低价购置市区房产,又能通过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销获得稳定收入,月均工资超3000元,并享受社保与医保。喀纳斯景区则将湖畔农家乐迁至30公里外的贾登峪服务区,实现“游览区与生活区分离”,同时引入污水处理设施与清洁能源,兼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毡房民宿不仅是住宿空间,更成为文化体验的沉浸式场景。托里县哈萨克民宿风情基地定期举办“新春歌会”,由多民族组成的“爱心奶奶艺术团”在毡房内表演歌舞、包饺子,吸引游客参与互动。伊犁州在文博会上实景搭建毡房,陈列马鞭、皮具等游牧生活用品,游客可试戴羽毛帽、体验射箭,日均接待量超千人次。阿克塞县则推出“马背流动党校”志愿服务,将党课与非遗展示结合,形成独特的“牧情流水线”教育模式。

截至20255月,新疆文旅产业依托毡房特色民宿已取得显著成效阜康哈萨克风情园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阿克塞县旅游收入较2023年增长338.57%喀纳斯景区通过功能区划,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清洁能源覆盖80%以上设施全疆非遗传承人增至200余名,年均举办民俗活动超50场,参与人次破百万。

哈萨克毡房的文旅价值,源于其“传统与现代”“生态与经济”“文化与产业”的多维平衡。它不仅是游牧文明的“活化石”,更通过创新转化,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纽带。正如金艾斯古丽所言:“我们要让老的东西活起来,让毡房会讲故事。” 在新疆这片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地上,毡房正以独有的魅力,书写着一部流动的文旅史诗。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