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智慧景区构建旅游新生态
2025-05-15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中国文旅产业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迈入全新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景区建设已成为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游客体验、提升管理效能,智慧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智慧景区的核心在于以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便捷性与体验感。当前,国内多个景区通过智能终端、AR/VR、数据中台等技术,实现了从“传统观光”到“沉浸式互动”的跨越。
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通过“刷脸入园”技术,游客无需纸质门票或身份证即可快速通行,系统还能根据游客画像推荐个性化路线。九寨沟景区则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证”双验证系统,将入园效率提升至“几秒通行”,单日接待能力从1万人次提升至2万人次。云南丽江玉龙雪山景区通过“游云南”App提供实时厕所坑位查询、停车位导航、缆车排队预测等功能,单日峰值接待量从2017年的2.3万人次跃升至2023年的3.6万人次。
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采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红色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自2023年10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超100万人次,单日最高演出11场仍一票难求。中国天眼景区推出的XR沉浸式体验馆,通过虚拟场景让游客观测宇宙天体,开馆仅3个月便吸引2万余名游客,其中7000余名为学生群体,实现了科技与科普的双重价值。
梵净山景区针对红云金顶客流拥堵问题,推出“分时段预约登顶”系统,游客可提前规划行程。该模式使平均排队时间减少40%,游客满意度提升30%,周边商户销售额增长15%。安徽黄山景区通过“智慧大脑”实时监测客流、索道运力及环境数据,实现资源动态调配,2023年游客量突破630万人次。
智慧景区不仅服务于游客,更通过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推动景区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数字孪生平台”整合了客流、交通、安防等20余个子系统,实现“一屏掌控”全局运营。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景区可提前预测节假日客流峰值,并动态调整资源配置。九寨沟的“生态监测保护平台”则对接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数据,为遗产地保护提供实时预警。
丽江玉龙雪山通过大数据预测客流,提前三天调整观光车频次与保洁人员调度,在保障游客体验的同时降低生态压力。安徽提出“应急广播进景区”计划,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危险区域自动监测与预警,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贵州镇远古城打造的“镇远管家”平台整合景区、酒店、餐饮等500家企业资源,通过用户画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交易流水突破620万元。安徽推动建立“智慧旅游发展联盟”,鼓励高校、企业与景区合作,培养“技术+文旅”复合型人才。
智慧旅游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的新业态。
黄果树景区“360极限飞球”项目以裸眼3D球幕与4D动感座椅打造《飞跃黄果树》影片,2024年夏季单日接待量达4000人,营业额最高16万元。上海“沪小游”智能体整合城市文旅资源,提供AR导航、AI行程规划等服务,成为智慧城市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携程集团推出的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通过AI技术优化行程推荐与客服响应,2024年上半年营收达247亿元。贵州“智游遵义”小程序以手绘地图结合实时定位功能,上线一年吸引19.47万人次游客,交易流水超620万元。
安徽推动智慧景区适老化改造,例如优化线上平台字体与语音交互功能,保留人工窗口服务老年游客。北京颐和园等景区推出“智能导览轮椅”,结合实时定位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无障碍游览支持。
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服务“失温”。部分景区因强制线上预约疏远老年群体,需通过“人工+智能”双通道保障普惠性。
智慧景区建设,已从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迈向生态化、系统化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景区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与游客体验,更推动了红色文旅、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多元目标的实现。未来,随着5G全覆盖、AI大模型普及,智慧旅游将进一步打破边界,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