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人文共舞的诗意旅程

生态与人文共舞的诗意旅程

2025-05-1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宁夏如同一颗镶嵌在黄河与沙漠之间的明珠,以“星星的故乡”为名,书写着生态与人文交融的传奇。这里,贺兰山的雄浑与黄河的温婉交织,荒漠的苍茫与湿地的灵动共生,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当代的创新实践碰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旅图景。2025年,宁夏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创新融合为路径,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旅新范式。

宁夏的文旅发展,始终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作为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宁夏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态修复,将“沙进人退”的困境转化为“绿进沙退”的壮举。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是一片流动沙丘肆虐的荒芜之地。自1953年起,几代治沙人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林果经济”的“1+4”精准治沙模式,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超百万亩,成功将沙地边界北推20公里,守护了黄河生态安全。如今的保护区不仅成为全球125个国家考察学习的治沙样本,还通过发展林果、苗木产业,实现职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生态与生计双赢。  

沙湖景区曾因水质恶化陷入困境。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沙湖补水预处理与生态修复双管齐下,水质显著提升,吸引了200多种、超150万只鸟类栖息,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鸟类天堂”。生态的恢复带动旅游经济腾飞,累计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亿元,近万人依托景区就业。  

银川阅海国家湿地公园以“银川之肾”著称,宁夏阅海集团通过“体育+旅游+生态”模式,推出冰雪嘉年华、观鸟研学、水上航线等项目。2024年冬季,冰雪活动带动游客量激增,雪上咖啡、罐罐茶等特色体验成为亮点。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生态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宁夏文旅的独特魅力,源于对黄河文化、长城精神、非遗技艺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宁夏引黄古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黄河文化的活态载体。吴忠市依托古渠遗产,打造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推出“古今水工研学游”“十里长峡漂流”等产品,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白寺滩村则以黄河民居风格民宿集群为核心,2024年营业额达360万元,配套房车营地、非遗工坊,形成“民宿+文化+生态”的乡村文旅新模式。

金积大缸醋历经五代传承,以传统“冬捞冰、夏晒醋”工艺酿造的陈醋,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入驻10多个景区,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刘三朵八宝茶体验馆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互动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宁夏茶文化的地标。

宁夏现存长城遗迹1038公里,盐池县通过“长城+生态+旅游”模式,打造徒步线路、星空露营基地,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贺兰山下的长城宿集民宿集群,以“传统外观、现代内核”的设计理念,即便在淡季仍“一房难求”。

宁夏的星空,因纯净的空气与低光污染成为“追星者”的圣地。而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则为这片星空注入了人文的醇香。《星星的故乡》热播剧的取景地——志辉源石酒庄,将江南园林的雅致与贺兰山的壮美融合,游客可品鉴美酒、露营观星,年接待量超30万人次。贺东庄园的百年葡萄老藤与观光小火车,成为“葡萄酒+研学”的经典案例。  

沙坡头星星酒店年均晴好天气超300天,游客躺在沙漠中即可仰望银河,2024年入住率超90%。贺兰山观星营地通过专业讲解、星空摄影课程,将天文科普与旅游体验结合,年举办活动超百场。  

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星空音乐节等IP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2024年,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的冰雪旅游季融合非遗展示与冰上运动,单季收入突破2000万元。  

宁夏的文旅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2025年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推动“生态补偿”“污染联防”等机制落地。同年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路线图”,要求黄河干流水质稳定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为文旅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2025年的宁夏,生态与人文不再是割裂的命题。在这里,沙漠中的绿洲、星空下的酒庄、黄河畔的非遗、长城边的民宿,共同编织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旅画卷。宁夏以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文旅发展的密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