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旅”重塑旅游新生态

“AI+文旅”重塑旅游新生态

2025-05-12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人工智能(AI)技术已深度渗透文旅产业,从行程规划到景区服务,从文化体验到安全保障,AI正以颠覆性力量推动旅游业进入“场景深挖期”。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精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同时提升行业运营效率。

AI技术的应用已贯穿游客出行的全流程,解决了传统旅游中信息筛选低效、行程规划复杂、服务响应滞后等痛点。

告别“选择困难症”2025年,AI行程定制工具已成为主流。通过DeepSeek生成云南旅行计划,仅需输入时间、预算、兴趣偏好,AI即可在几分钟内整合景点、交通、住宿等信息,生成个性化行程,并自动预订高性价比的机票和酒店。类似工具还包括途牛旅游网的“AI助手小牛”与飞猪的“问一问”,前者能在10秒内完成机票比价与推荐,后者支持多模态交互(文字、语音甚至方言),生成图文并茂的旅行方案。  

社交平台上,“用AI做攻略”已成为热门话题。各类APP相关笔记达数十万篇,用户分享AI生成的“小众路线”“错峰攻略”等,进一步验证了市场对智能化决策工具的依赖。  

在景区内,AI技术进一步延伸为“贴身导游”与“智能管家”。虚拟导游西安大唐不夜城的AI虚拟人“唐小宝”可实时回答游客问题,提供路线建议;敦煌莫高窟的“寻境敦煌”数字展厅通过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探索特窟壁画细节多语言支持贵州推出的AI游贵州”智能体可为外国游客提供即时翻译服务,消除语言障碍。应急响应漳州古城部署的AI无障碍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测游客跌倒情况,自动定位并通知志愿者救援,保障老年与残障游客安全。  

AIAR/VR的结合,让文化体验突破物理限制。陕西省图书馆高新分馆的AI绘画系统,可将游客的涂鸦实时转化为莫奈风格画作;无锡拈花湾的无人机烟花秀,通过AI算法还原虚拟场景中的“天空之环”,实现虚实交融的震撼效果;西江千户苗寨的“AI游西江”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展示苗族文化,游客可通过互动装置参与传统工艺制作,增强文化认同感。  

AI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数据分析与算法优化,实现服务的精准匹配。  

旅游平台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行为、社交偏好及实时定位,动态调整推荐内容。南京“慧行牛首”小程序可根据游客位置推荐最优路线,并显示停车场空位、卫生间位置等实用信息;  

马蜂窝的AI游贵州”通过大数据生成游客画像,为管理部门提供客流预测与资源调配建议,同时为游客定制专属行程。  

AI技术助力旅游业深耕细分需求:老年游客泰山景区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其中62%为老年游客,设备通过压力传感器自动调节助力强度,节省30%50%体力;文化爱好者南京云锦研究所的AI纹样生成系统,允许游客设计专属云锦图案并现场织造,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个性化体验;国际游客多语言智能导游与翻译服务在贵州、黄山等景区普及,显著提升外国游客的便利性

AI可根据实时情况调整计划。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通过分析历史客流与天气数据,预测高峰时段并提前调度摆渡车,减少游客排队时间。类似地,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景区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优化了伴游服务与场景交互效率。  

AI不仅服务于游客,也驱动文旅企业革新运营模式。  

资源调配AI帮助景区实现人流监控、设施维护等工作的自动化。例如,北京古北水镇的智能机器狗可执行安全巡逻任务,同时与游客互动表演;营销精准化通过游客画像分析,景区可定向推送活动信息。南京AI南京”平台整合全市800个文旅场景资源,根据用户兴趣推荐展览、夜游等项目。

AI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无锡惠山泥人馆的AI师徒系统”通过动作捕捉还原非遗技艺,游客可在虚拟工坊学习“捏塑十八法”;雷山县通过“AI游西江”平台展示苗族文化,推动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2025年的“AI+文旅”实践表明,技术革新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人性化服务,而是通过高效工具释放游客的探索乐趣与文化共鸣。无论是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还是虚拟导游讲述千年历史,AI的本质始终是“助手”而非“主角”。只有当技术真正融入文化血脉,让游客在数字交互中触摸真实的人文温度,“诗和远方”方能焕发持久魅力。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