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游客深度互动重塑两国文旅生态链
2025-05-09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5月,中俄两国以“文化年”为契机,通过游客的双向流动和深度互动,推动文旅合作迈入新阶段。从莫斯科红场到三亚海滩,从历史地标到非遗体验,两国游客的足迹不仅串联起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更重构了文旅产业链的生态逻辑。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文化认同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作用,其影响已渗透至两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
中俄文旅合作的深化离不开两国政府的战略规划。2024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继续高水平举办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活动,涵盖文艺演出、互办展览、图书馆合作、艺术教育等十余个领域。
黑龙江绥芬河市通过“政府主导+资源禀赋+业态培育”模式,推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狩猎、堪察加半岛雪地温泉垂钓等特色路线,并开发文创冰棍等网红产品,累计销售额超60万元。黑河市以“非遗版”春节活动吸引俄罗斯游客,通过包饺子、针灸体验、鄂伦春族民俗展示等沉浸式项目,将中国年文化推向国际。满洲里市打造“旅游+科技”跨境研学品牌,组织中俄青少年参与人工智能科创实践,2024年研学游人数突破万人。
这些实践表明,政策红利正通过地方创新转化为具体的文旅产品,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合作生态。
游客双向流动 数据背后的文旅消费链延伸
2024年至2025年,中俄游客互访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直接推动两国文旅消费链的延伸与升级。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统计,2024年以旅游目的入境俄罗斯的外国游客达157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84.8万人次,占比54%,较2023年增长4.2倍。中国游客偏好集中于历史地标与文化体验。为适应需求,俄罗斯机场、景点增设中文标识,网红餐厅推出中文菜单,并新增19条中俄直航航线。
中国对俄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多元化特征。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俄罗斯入境订单量同比增长213%,热门目的地包括北京、上海、三亚、张家界等。三亚凭借免签政策、直飞航班和“中西交融”的度假环境,成为俄罗斯家庭游首选,夏季旅游套餐价格同比降幅达10%-15%。此外,张家界、成都等城市因自然景观与美食文化跻身“必去清单”,秦皇岛则因亲子游设施完善吸引半数带孩家庭。
文旅产品创新 从单一景点到矩阵化生态
两国文旅产品的升级,既包括传统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涵盖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黑龙江省沿中俄边境构建“景区矩阵+文化活动矩阵+民宿矩阵”,推出虎头风景区、神州恐龙博物馆等50余家文博场馆,以及中俄文化大集、雪地电音节等活动,2023年吸引31.7万俄罗斯游客入境。非遗活化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通过摩苏昆说唱、肉干制作等非遗项目,让俄罗斯游客体验“原始部落”文化。节庆经济,鹤岗市举办中俄青少年艺术交流周,160名俄罗斯“小套娃”参与剪纸、国画、花灯制作,推动文化认同从青少年群体萌芽。
满洲里市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融入跨境研学,打造“旅游+科技”新模式,激发青少年对前沿技术的兴趣。
文旅生态链的重塑离不开交通、签证与服务的支撑。2025年4月,中俄间往返航班量达1903班,同比增长57%,覆盖中国20个城市与俄罗斯14个城市。海南对俄实行免签,莫斯科至三亚航线日均一班;中国对俄推出电子签简化流程,进一步降低出行门槛。俄罗斯部分酒店引入中式早餐,中国景区增设俄语导览,两国旅行社联合开发“一价全包”套餐,提升消费体验。
文化认同 从旅游消费到情感联结
游客互动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深化了文化认同。俄罗斯游客在黑河扭秧歌、写福字,中国游客在莫斯科收藏二战纪念品,这些行为表明文旅交流已超越“打卡”层面,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2025年,中俄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从莫斯科到北京》在两国社交媒体播放量超千万,进一步推动民间好感度升温。
2025年的中俄文旅合作,既是两国战略互信的缩影,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典范。游客的双向流动不仅重塑了产业链,更搭建起“民相亲、心相通”的桥梁。当俄罗斯游客在三亚海滩写下“中国,达瓦里希(同志)”,而中国游客在莫斯科地铁站凝视历史浮雕时,两国文旅生态的价值已远超经济范畴,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