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畔“花经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黄河畔“花经济”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4-3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如同一颗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明珠,凭借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与千亩芍药花海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河文化:千年积淀铸就文旅之魂

作为牡丹区唯一的沿黄乡镇,李村镇的历史与黄河息息相关。从清代廉吏丁宝桢为防洪修筑的障东堤遗址,到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强渡黄河的红色记忆,再到南华古城遗址与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的宗教文化渊源,李村镇的文化脉络深深扎根于黄河的滋养中。

2025年的文化旅游节上,非遗展演成为亮点:鲁锦纺织的经纬交织、黄河泥塑的质朴传神,再现了传统工艺的匠心;《黄河号子》的激昂旋律与“黄河岸边五老人”刘文增的救人事迹,则生动诠释了黄河儿女的精神风貌。此外,稚璜文化广场与黄河文化长廊通过历史碑刻与景观设计,将黄河的治水智慧与廉洁文化融入现代文旅体验,成为游客感悟黄河精神的重要窗口。

千亩芍药:生态经济激活乡村振兴

芍药,被誉为“五月花神”,在李村镇的黄河滩区绽放出别样光彩。2025年,李村镇的芍药种植面积已达1100余亩,涵盖50余个品种,年生产鲜切花90余万枝,年营业收入突破134万元。以“黄河滩莎拉”商标为代表的芍药鲜切花,凭借荷兰引进的优质种苗与标准化种植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花卉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在黄河莎拉产业园,游客不仅能观赏到“落日珊瑚”“御前表演”等精品芍药,还能参观鲜切花加工车间,见证一朵花从田间到市场的产业链条。产业园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仅2023年便实现全镇3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返乡创业的闫春河,从300亩试验田起步,如今已建成96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并成立“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将技术分享给村民,让芍药真正成为“致富花”。  

农文旅融合:全域蝶变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李村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2+3+5”发展规划,构建起全域联动的产业格局。  

“倾城鲜花港”“百果香热带水果基地”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将种植与观光结合,形成“春赏芍药、夏采鲜果、秋游田园”的全季旅游模式。黄河庄园与鲁冰花生态园则通过农事体验与科普教育,吸引亲子游与研学团队,2024年建成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年接待量超万人次。

鲁锦制品融入牡丹与黄河文化元素,通过非遗工坊与文创展销,年产值增长21%;轻纺产业集群引入现代印染技术,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沿黄公路与防汛路的改造,串联起星硕文化园、黄河大堤景观带,形成“一路一景”的乡村旅游廊道。  

“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  

李村镇的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的挖掘,需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通过“归雁经济”吸引人才返乡,慈航针纺、君诺高铁配件等企业带动就业超千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  

2025年的文化旅游节期间,李村镇单日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0%。节庆活动不仅拉动了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更通过直播带货与电商平台,将芍药鲜切花、鲁锦制品等特色产品推向全国。  

李村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重奏。黄河的厚重与芍药的绚烂,在此交织成一首生态与人文的协奏曲。从非遗工坊到千亩花田,从红色记忆到现代农庄,李村镇以“黄河+花卉+文化”的三维名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正如村民所言:“过去守着黄河种庄稼,如今靠着黄河种风景。”这片土地的故事,正随着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向更远的未来。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