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 守护文旅灵魂

科技赋能文化 守护文旅灵魂

2025-04-28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中国文旅产业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驱动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慧化变革。从故宫的“数字孪生紫禁城”到黄山的“AI伴游”,从敦煌的数字藏经洞到九寨沟的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景区与数字化景区已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依托5GAR/VR、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景区管理效率、游客体验与文化传承能力全面提升,中国文旅产业正以科技为笔,书写数字时代的“诗与远方”。

智能导览: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智能导览系统是AI赋能景区的首要场景。2024年,安徽黄山景区推出的全国首个AI伴游服务“黄小松”,成为行业标杆。游客进入景区后,“黄小松”基于实时定位提供动态路线规划、景点讲解、周边服务推荐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国庆期间,“黄小松”累计服务游客沟通近20万次,每4位游客中就有1位使用该服务。类似案例还包括杭州西湖的“AR+5G+GIS”导览系统,通过智能识别游客量实现分流预警,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智能解说员”则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日均服务量突破2万人次。

此类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整合与实时响应。黄山景区的AI行程规划系统接入气象、客流、交通等12类实时数据,动态优化路线,使景区承载效率提升40%,游客平均等待时间减少65%。而福建闽越水镇的数字人导游,则在29个讲解点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历史讲解,进一步拓展了导览的交互深度。

沉浸式体验:虚实融合重构旅游场景

数字化技术正在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创造“虚实共生”的旅游新体验。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孪生紫禁城”项目,通过智能体感设备让游客模拟清代宫廷礼仪,系统实时捕捉动作并生成AI评分,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体验。无锡拈花湾文旅则通过灯光、投影、声光装置等技术,打造“夜间沉浸式演艺”与“元宇宙夜航体验”,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

在自然景观领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AI光影峡谷”利用环境感知算法,实现灯光秀与自然地貌的0.03秒动态响应,形成“人景互动”的奇幻效果。厦门鹭江的“5G+AR夜景秀”更是通过元宇宙技术,联动全城多点位,打造跨场景的AR光影盛宴,成为福建文旅的新名片。

智慧管理:数据驱动下的高效运营

AI技术不仅服务于游客,更深刻改变了景区的管理逻辑。九寨沟景区部署的“生态守护者”系统,整合热成像、无人机巡查和AI图像分析,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1%,珍稀动植物识别准确度达99%2024年成功预警3次山体滑坡,保障数万游客安全。票付通平台则通过整合景区票务、消费、客流数据,构建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帮助湖北三国赤壁古战场等景区优化开放时间与游览路线,提升管理效率30%以上。

在绿色低碳领域,武夷山生态监测网络覆盖率达95%AI算法精准调控能源消耗,2025年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智能垃圾桶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将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8%,运营成本降低30%

文化IP数字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AI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三星堆博物馆的“古蜀文明解码工程”利用生成式AI复原青铜器纹样,破译7组神秘符号;龙门石窟的“残缺造像修复系统”通过对抗生成网络完成11尊佛像的数字复原。敦煌莫高窟则提取壁画元素,推出《遇见飞天》《遇见胡璇》等数字藏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IP的跨界融合。

在文创领域,苏州园林管理局联合阿里达摩院开发的“造园师”AI,生成1200余个新中式园林设计方案,其中3个中标国际景观项目;其设计的“曲水流觞”数字藏品上线即创下230万元交易额。

基础设施与政策协同:构建智慧旅游生态

智能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升级。安徽省在《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实现全部5A级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5G网络全覆盖,并推动黄山、九华山等重点景区探索AI导览与客服服务。甘肃省则依托DeepSeek文旅大模型,开展天梯山石窟壁画数字化保护,打造“元宇宙XR大空间”体验项目,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技术层面,5G与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关键。例如,周庄古镇通过“5G+智慧旅游”体系搭建“周庄怎么玩”一站式平台,整合游前、游中、游后服务;青海湖景区则利用5G技术实现“一张图联动管控”,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2025年的中国文旅产业,已从“数字化工具应用”迈向“数智化生态构建”。智能景区与数字化景区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游客体验,更通过技术手段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然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并非取代人文价值,而是以科技为媒介,让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大众。未来,中国文旅产业需继续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让“诗与远方”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