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 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2025-04-28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中国研学旅游市场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成熟阶段。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实践,从资源整合到产业融合,研学旅游不仅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市文旅升级的核心引擎。本文通过多地典型案例与权威数据,剖析研学旅游如何以“学”为核、以“游”为媒,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教育与文旅的双向赋能
研学旅游的本质是教育场景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6月,全国已有581家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0家国家级研学教育营地,这些基地依托文化、历史、科技、生态等资源,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场景。
以江西庐山西海研学营地为例,该项目依托亚洲最大土坝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资源,规划建设军事训练、农学体验、文化体验等五大功能区,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超15万人次。九江市教育局局长何明指出,该项目通过“红色、绿色、古色”精品线路设计,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全链条研学旅游产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研学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直接消费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品牌价值提升。以四川省荣县为例,2024年该县接待研学旅行5.6万人次,2025年一季度接待量达5000人次,茶旅研学成为核心亮点。学生在茶园中体验采茶、制茶工艺,学习茶艺礼仪,带动了当地茶叶销售、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增长。铁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游“既提升了镇村知名度,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湖南湘江新区,研学旅游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大王山云巴线路串联欢乐雪域、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景点,形成“乘云巴研学”的特色体验。新区通过贝拉小镇、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基地,实现了文旅资源向教育场景的转化,进一步吸引省内外游客,推动区域消费升级。
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研学旅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规范与风险防控。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安全管理、规范合同文本、防范出境风险,并强调“谁组织、谁负责”的主体责任。例如,旅行社需对供应商资质严格审核,禁止将未开发区域纳入研学线路,同时需制定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政策的细化实施显著提升了行业规范性。以合肥市为例,该市联动教育、科技等部门培育230家科创科普旅游基地,开发1000余套主题课程,2024年1-9月接待研学游客369.6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标准化课程与安全保障措施的结合,既保障了研学质量,又降低了运营风险。
传统文化活化:绍兴兰亭的“流觞曲水”体验。兰亭景区通过还原《兰亭集序》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魏晋风雅,配套拓碑、书法等体验项目,2023年3月开业以来接待超10万人次。此类项目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沉浸式教学资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科技创新赋能:深圳福田的“金融研学”探索。福田区推出“深港沉浸式剧本杀金融研学”项目,通过数字人AI指导、商战沙盘推演,吸引学生参与职场初体验。其中一条研学路线销售额达1500万元,展现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实践:荣县“茶陶研学”产业链。荣县整合茶、陶、地质科普资源,打造“荣州乐学”品牌,形成“研学+农业+文旅”融合模式。2025年一季度,该县通过茶旅研学直接拉动春茶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未来,研学旅游需进一步深化“政企校”协同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差异化课程,地方政府挖掘特色资源,学校优化实践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留量”,实现教育与经济的长期共赢。
研学旅游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创新业态,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从江西庐山西海的生态教育到四川荣县的茶旅融合,从深圳福田的科技体验到湖南湘江的工业探秘,各地正以研学为纽带,盘活资源、激活经济、赋能教育。在政策规范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保障下,这一模式将持续释放潜力,为中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