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岩茶里的山水与人文

一盏岩茶里的山水与人文

2025-04-27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中国东南的崇山峻岭间,福建武夷山以“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更因“溪边奇茗冠天下”的茶文化成为世界茶史上的璀璨明珠。2022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山由此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三世遗”的城市。千年茶道在此绵延,茶香与山水相融,人文与自然共生,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旅画卷。

从贡茶古道到世界非遗

武夷山的茶文化可追溯至唐代,而真正将其推向巅峰的则是宋代。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道出了武夷茶在文人雅士心中的至高地位。彼时,武夷岩茶作为贡茶,沿闽赣古道北上,经“万里茶道”远销中原乃至域外,成为连接南北经济与文化的纽带。

至明清时期,武夷山茶业迎来鼎盛。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于桐木关,成为世界红茶鼻祖;岩茶“大红袍”则以其“岩骨花香”的独特韵味,被清代学者袁枚赞为“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为第一”。2024年,武夷岩茶以品牌价值740.09亿元连续八年位居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第二位,印证了其千年不衰的生命力。

自然馈赠的“岩韵密码”

武夷山的茶,是山水与时光共同雕琢的杰作。丹霞地貌的砾岩风化形成特有的酸性红壤,九曲溪的云雾滋养茶树,昼夜温差与漫射光造就了茶叶中丰富的内含物质。当地茶谚云:“七分产地,三分工艺”,正因如此,武夷山核心产区的“三坑两涧”被视为岩茶的黄金产区,其茶叶的“岩韵”难以复刻

生态保护与茶业发展的平衡,是武夷山茶道传承的关键。国家公园体制下,34.54平方公里的茶园推行“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模式。燕子窠生态茶园中,茶树与油菜花、大豆间作,既固氮增肥,又形成“翡翠拼图”般的景观,吸引无数游客驻足。

非遗技艺里的时间美学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是一部活态的非遗史诗。从萎凋、做青、杀青到烘焙,十大工序环环相扣,全凭茶人“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经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游玉琼在演示炒青技艺时曾感慨:“岩骨是武夷山给的,花香靠手艺传承”。

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在此交融。桐木关的“青楼”里,梁骏德家族用松木熏制正山小种红茶,松烟香与桂圆汤的经典风味延续了300余年;而金骏眉的诞生,则通过芽头采摘与工艺革新,让红茶从外销转向内需,开辟了高端市场。截至2024年,武夷山共有12项涉茶项目列入市级以上非遗,涵盖龙须茶扎束技艺、香橼茶养生古法、斗茶习俗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生态链。

“喊山祭茶”到茶宴雅集

武夷山的茶俗,是农耕信仰与文人雅趣的交响。每年清明前后,“喊山祭茶”仪式在茶园回荡,茶农高呼“茶发芽啰!”,以声波震动唤醒茶树,这一习俗始于北宋,2021年被列入南平市非遗名录。秋日则迎来斗茶赛,茶人携自家珍品比拼“岩骨花香”,评委以“活、甘、清、香”四字诀评鉴,重现宋代“茗战”遗风。

茶与生活的融合更显精妙。武夷茶宴以茶入馔,茶香糯米排骨、鸡汤汆鲜茶等菜品,将茶韵融入饮食;香橼茶则以冬至后的香橼果填入茶叶,悬挂陈化,兼具药用与品饮价值,彰显古人“茶药同源”的智慧

在山水间品读茶道哲学

今日的武夷山,茶旅体验已超越简单的观光。游客可漫步下梅村,探访清代茶行“乾盛源”的百年青弧工具,触摸“万里茶道”起点历史;或走进共享茶厂,与茶农一同晒青揉捻,体验“人在草木间”的劳作诗意。

茶道与儒释道文化的交织,则为旅程注入哲思。朱熹曾在武夷山著书讲学,将“中和”理念融入茶道;天心永乐禅寺的禅茶一味,诠释着“茶禅不二”的境界;道教传说中彭祖植茗的故事,则赋予茶以长生仙草的意象。登天游峰,俯瞰九曲溪畔的茶园,一盏大红袍在手,山水、人文与茶香在此浑然一体

武夷山的千年茶道,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文的积淀。从唐代的北苑贡茶到今日的非遗技艺,从“万里茶道”的驼铃到国家公园的生态茶园,这片土地以茶为媒,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2025年的春天,当“喊山”之声再次响彻山谷,古老的茶道正以包容与创新的姿态,邀世界共品一盏岩韵悠长的中国故事。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