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中原文化的沉浸式突围
2025-04-25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一座以“戏剧”为灵魂的文旅地标正以破圈之势重塑中原文化的当代叙事。自2021年6月开城以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幻城”)累计吸引超4000万人次观演,省外观众占比近80%,85后年轻群体达85%。这座占地622亩的戏剧聚落群,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更以“文旅融合创新实践”入选2025年国家级“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创新案例”,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标杆。
幻城以黄河文明为根基,通过棋盘式布局的56个格子院落,构建了一座“可进入的史诗”。核心区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夯土城墙,既是物理屏障,也是文化符号——墙面镌刻的隶书文字诉说着土地、粮食与传承的主题,而夜晚328米的动态投影《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则将历史画卷与现代科技无缝链接。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总时长700分钟的剧目,以夏商至当代的时间轴串联,从《天子驾六遗址坑》的礼乐重现到《李家村剧场》1942年饥荒的集体记忆,构建起中原文明的立体叙事网络。
幻城的成功在于其“双向奔赴”的文化策略:一方面深耕河南本土历史,《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以碎片化时空展现郑州铁路工业的“中国速度”;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议题引发跨地域共鸣。2025年4月新公演的《薛怀义》,以青年冯小宝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批判“捷径文化”,激发观众反思。这种“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创作理念,让中原文化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幻城的生命力源于持续的剧目更新。2024年推出的《曹操的麦田》《苏轼的河南》以历史人物新解重构文化认知;2025年清明假期上线的《麦子啊麦子》则以诗歌化意象展现黄河农耕文明,剧终赠送麦种的设计将“生生不息”具象化。截至2025年4月,幻城已形成3大主剧(《李家村》《幻城》《火车站》)与18个小剧的矩阵,每年更新30%以上剧目,确保内容常演常新。
科技赋能:全息投影、AR技术打造《幻城剧场》升降舞台,智慧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幻城”。清园《大宋·东京梦华》水景演出运用全息投影再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盛世画卷,翰园碑林“月下茶会”让汉服爱好者得以穿越碑林秘境。“古都开封通过文化赋能夜经济,利用演艺驱动夜间消费,使夜经济更加多元化、沉浸化,为全国各地的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古都“场景化”文旅模式兴起,使得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实现双赢。
2025年清明假期,幻城通过非遗手作、麦田打卡等场景,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情感记忆,社交平台好评率超95%。
截至2024年底,幻城省外观众占比80%,年轻群体主导的客群结构颠覆了传统文旅项目的年龄壁垒。其门票定价虽高于常规景区,但“一票通览全剧”的模式与高品质内容形成消费升级闭环。配套的麦浪餐厅、地坑院非遗市集等业态,进一步拉长游客停留时间至平均8小时,衍生消费占比达40%。
幻城带动中牟新区形成主题乐园集群,与建业电影小镇、方特等项目协同,2024年区域游客量达360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8%。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30%,夜间经济收入占比超45%,形成“观剧+住宿+餐饮”的全链条消费生态。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朝人的一天,怎么过?踏入清园,北宋的市井喧嚣扑面而来。酒旗招展的孙羊正店、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虹桥码头、身着宋代服饰的商贩与杂耍艺人……这里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千年前的汴京生活一比一复原。
这里并不是静止的历史画卷,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剧场。为契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体验需求,清园以“沉浸式”为关键词,将历史文明转化为可参与的动态场景,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者”。与演员“飙戏”、看百场演出赢交子、在王员外家绣楼间争当“女婿”……这种“游戏化”的设计让游客从被动观光变为主动探索。“清园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主题乐园!”游客陈小旭激动地说。
河南文旅的“时尚”密码,也藏在对网红IP的精准运营中。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精准契合文旅市场发展趋势,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清明上河园的“丐哥”李金刚火遍全网,凭借“破碎感演技”与游客的即兴互动,成为清园必打卡的“活景点”。而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赵梅,则以幽默的“相亲脱口秀”让景区单日客流量暴涨。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实践,揭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三重密码:深度挖掘文化基因、精准匹配消费趋势、动态迭代内容体验。它不仅是文旅项目,更是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在这里,戏剧不再是舞台的专属,而是融入土地、麦田与人群的生活方式。正如游客留言:“河南的麦田里,不仅生长粮食,更孕育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创造力。” 当328米的夯土墙在夜色中流转千年画卷,幻城已为中国文旅写下了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当代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