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根脉 焕新文化品牌
2025-04-1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敦煌这座丝路古城依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旅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不仅守护着莫高窟、玉门关、阳关等历史遗迹,更通过文化品牌塑造和非遗活态传承,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本文将从文化根脉、文化品牌打造及非遗体验三个方面,结合最新数据,展现敦煌文旅的现状与发展。
文化根脉:千年敦煌的守护与传承
敦煌的文化根脉源于其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历史地位。莫高窟、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阳关等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敦煌的文化基石。
截至2025年4月,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为减少游客对壁画的损害,敦煌研究院持续推进“数字敦煌”工程。目前,已有280个洞窟完成数字化采集,150个洞窟实现虚拟展示,游客可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线欣赏高清壁画。
2024年,莫高窟接待游客215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8%,其中40%的游客选择数字展厅体验,有效缓解了洞窟的承载压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如今已成为敦煌文旅的重要IP。2024年,玉门关遗址接待游客86万人次,阳关景区接待72万人次,两大景区通过沉浸式演出、考古研学等新形式,让游客感受古代边塞文化。
2020年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悬泉置遗址,经过多年保护性发掘,于202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部分区域。该遗址出土的汉简、丝绸残片等文物,为研究汉代邮驿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2025年第一季度,悬泉置接待游客12万人次,成为敦煌文旅的新亮点。
文化品牌:从“敦煌IP”到“敦煌现象”
近年来,敦煌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国际传播等方式,打造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截至2025年,敦煌研究院已推出1600余种文创产品,涵盖文具、服饰、家居等多个领域。2024年,敦煌文创销售额突破2.3亿元,其中“飞天”系列盲盒、藻井图案丝巾等成为爆款。
影视综艺:2024年,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第二季在央视播出,豆瓣评分9.1,全网播放量超5亿次;游戏联动:2024年,《王者荣耀》推出“敦煌·瑶”皮肤,首日销量突破800万份,带动敦煌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时尚跨界:2025年3月,某国际奢侈品牌在巴黎时装周发布“敦煌灵感”系列,将飞天壁画元素融入高定服装,引发全球关注。
2024年,“敦煌艺术大展”在法国卢浮宫举办,吸引42万人次参观。同年,敦煌研究院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文物保护技术交流。
非遗体验:让传统技艺“可触摸”
敦煌不仅是静态的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的非遗传承地。近年来,敦煌通过非遗工坊、研学体验、节庆活动等方式,让游客深度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敦煌壁画临摹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2024年,敦煌画院开设的壁画临摹体验课接待学员3.2万人次,游客可在专业画师指导下,亲手绘制飞天、菩萨等形象。敦煌彩塑以泥塑、木骨为胎,再施以彩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25年,莫高窟非遗工坊推出“彩塑DIY”项目,游客可参与制作小型泥塑,该项目日均接待500人次。
敦煌舞源于壁画中的飞天形象,2024年被列入甘肃省非遗名录。敦煌大剧院常态化演出《丝路花雨》《敦煌盛典》等经典舞剧,2024年观演人数达45万人次。此外,街头“快闪飞天舞”也成为游客打卡热点。
“四月八”庙会:2025年4月8日(农历),敦煌雷音寺举办传统庙会,吸引10万游客参与,期间有社火表演、非遗市集等活动。
2025年的敦煌,既坚守着千年文化根脉,又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从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到悬泉置的考古发掘,从文创IP的破圈传播到非遗体验的沉浸互动,敦煌文旅正以更开放、更年轻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未来,敦煌仍将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