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体验老书场焕新“破圈”

文旅新体验老书场焕新“破圈”

2025-04-10

来源:中国日报·交汇点

春光明媚,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省各地迎来出游高峰,各项旅行+新体验快速崛起。其中,一批特色书场迎来大批市民游客。

书场听书作为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最初作为市井娱乐形式出现,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苏州评弹、北京评书等为代表的多种地方流派。2全国仍有超过200家传统书场在运营,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及京津冀地区。

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悠久历史上,更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演艺术。评书艺人通过说、噱、弹、唱、演等技巧,其审美理念则涵盖理、味、趣、细、奇。这些要素与评弹史上一两百部经典长篇书目、众多茶楼书场,以及台下芸芸听众相互承载、融生,共同成就了评弹艺术的辉煌。所谓技艺载体,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存在;而审美理念则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抽象观照。

何为书场?醒木惊堂,说书人三两句道尽春秋兴替;弦索叮咚,弹词家一曲终了余韵绕梁。书场,作为曲艺文化空间,专事表演说书、弹词、相声等民间艺术,始于宋元的勾栏瓦舍,盛于近代的街巷码头。作为富庶繁华的经济文化重镇,历史上的江苏诞生了丰富的曲艺种类,有不少人气旺盛的书码头

书场的转型,折射出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耦合。如何让这些文化空间超越传统演艺场所的范畴,成为激活城市文脉、撬动消费升级的创新接口

历史上,扬州是曲艺重镇,出了王少堂等评话大师。而以少堂为名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少堂书场,无疑带有风向标意义。

去年,扬州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其中,大量年轻游客愿意为非遗买单。大家带着好奇,想看看扬州曲艺到底是什么。少堂书场紧扣文旅融合和惠民演出,全年推出300余场演出,其中超100场为公益惠民场次,覆盖市民、游客及国际研学团体。推出定制化文旅产品。例如,针对暑期研学热,书场推出非遗体验套餐;旅游旺季则创新打造曲艺+烟火气主题演出,让游客感受扬州的城市温度

位于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玉山楼小剧场,正以茶剧融合的模式,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书写着小而美的故事。这个仅25座的中式茶坊剧场,自2024年国庆假期推出玉山书场以来,用各类演出打开文化体验新场景,吸引了各地游客闻讯而来。

初入玉山楼,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中式茶坊布局,舞台与观众席相隔不足一米,观众可一边品啜镇江名茶和特色糕点,一边沉浸式欣赏演出。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近在咫尺,互动性极强的观演体验让观众直呼仿佛穿越到故事里。经过多场打磨,玉山书场晋升为文化地标,春节期间即使加座,仍一票难求。

在古色古香的玉山楼里,工作人员正穿梭于观众席间添茶倒水。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公益场次不收门票,观众可自费点茶,即便不消费也会奉上免费白开水。这种文化润心细无声的运营理念,旨在让更多人接受艺术熏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除常态化演出外,玉山楼还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深挖镇江本土文化特色,围绕诞生在镇江的三国故事、爱情传说和诗词名篇,利用弹奏、戏曲、语言类等艺术形式将其精创成剧。开业至今,剧场已为企事业单位、游客团体定制数十场个性化演出。

不久前,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也新添一座水墨同里剧场。评弹剧场负责人张建国介绍,水墨同里剧场于38日进行首场评弹表演,剧场试运行至今一个月以来,入场观众越来越多,到同里听评弹已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游项目。既拓宽了同里古镇文旅业态,也为千年水乡再添一张文化新名片。

沉浸式体验、年轻化表达、与文旅融合,不仅使传统曲艺了下来,书场这一文化空间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老书场焕新重生、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多重挑战。流量时代,不少书场积极探寻创新之道。

生生不息,曲艺的传承,就这样在一座座遍布城乡的书场剧场间流转。通过创新表达和数字化手段,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以崭新面貌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书场听书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理念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必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