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新业态”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春景+新业态”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

2025-03-31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这座承载着千年庐州文脉的城市,在新时代被赋予了“科创之城”的崭新名片。2025年的合肥,科技与人文的碰撞、自然与创新的交融,已不再是蓝图中的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依托“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定位,合肥以春季生态资源为底色,以科创基因赋能文旅业态,走出了一条“科技为魂、生态为基、文化为脉”的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从数据与案例出发,全景展现合肥“春景+新业态”的文旅融合实践。

合肥的春天,是紫蓬山的樱花如雪,是滨湖湿地的鹭鸟翩跹,更是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场景。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智慧导览系统”已成为游客标配。2025年数据显示,园内搭载AI识别功能的电子导览屏覆盖率达90%,游客通过扫码即可获取植物百科、鸟类声音图谱等科普信息,系统日均使用量突破1.2万人次。园方还与中科大团队合作开发“AR观鸟”项目,游客通过手机镜头可实时识别鸟类并生成动态知识卡片,该项目获评2024年度“全国文旅科技创新示范案例”。  

位于董铺湖畔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每年春季面向公众开放大科学装置。20253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游客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人造太阳”的环形真空室,感受“科技桃花”在春日绽放的震撼。  

合肥经开区打造的“智慧农业观光带”将春耕变成科普课堂。安徽农业大学与江淮汽车联合建设的无人农场示范区,2025年春播季展示无人驾驶插秧机、光谱分析病虫害监测系统等技术,吸引3.6万家庭参与研学活动。游客可亲手操作土壤成分检测仪,体验“一粒种子如何被科技赋能”。  

合肥的科创基因不仅停留在实验室,更深度融入文旅消费场景,催生出四大标志性业态。  合肥科技馆新馆的“量子通信互动区”“新能源汽车模拟驾驶舱”成为爆款项目。2025年数据显示,该馆年接待量达120万人次,其中70%为外地游客。与之呼应的是科大讯飞全球总部基地开放的AI体验中心,游客可定制方言版智能语音助手,项目年营收超2000万元。  

原合肥钢铁厂改造的“合柴1972”文创园,2025年入驻科创文创企业达142家,园区推出“科技艺术季”,将量子科学符号转化为光影装置,年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毗邻的“半亩方塘”数字艺术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复现《清明上河图》,单日最高接待量达8000人。  

天鹅湖灯光秀的升级版“合肥天际线”项目,2025年引入裸眼3D投影与无人机编队联动技术,每场表演吸引超5万人驻足。淮河路步行街的“量子隧道”光影长廊,由合肥本土企业东超科技提供空中成像技术支持,实现无介质交互体验,带动街区夜间客流提升40%。  

世界制造业大会、量子产业峰会等国际展会常态化落地合肥。20254月举办的“全球新能源智能汽车博览会”,吸引参展企业超500家,同期衍生出“自动驾驶试乘”“电池技术公开课”等文旅项目,拉动本地酒店入住率增长25%

在科技的加持下,合肥的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态的展陈,而是可感知、可互动的鲜活场景。  安徽博物院与腾讯AI Lab合作推出的“文物虚拟修复师”项目,游客可通过手势操作“拼接”青铜器碎片,该展项入选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李鸿章故居纪念馆的AR导览系统,还原晚清合肥街景,2025年青少年观众占比提升至65%。  

三河古镇的羽毛扇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燕,与合肥工业大学设计团队联合开发“非遗数字工坊”,游客可参与3D建模设计扇面图案,成品通过激光雕刻机即时制作。该项目带动三河古镇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合肥市档案馆主导的“数字庐州”工程,已完成1950-2000年代城市影像的4K修复,市民在逍遥津公园的“记忆驿站”扫码即可观看老合肥纪录片,项目累计访问量超200万次。  

文旅融合的底层支撑,是合肥以科创实力构建的“硬核”服务体系。合肥南站“文旅接驳专线”实现高铁与景区直通,新能源摆渡车配备自动驾驶系统,2025年累计运送游客50万人次。合肥轨道交通APP集成景区预约、AR导航功能,使用率达78%。  

2025年的合肥,科技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浸润在春日花香里的温度;文旅不再是传统的观光,而是解码城市基因的钥匙。当巢湖的晚风拂过科学岛的精密仪器,当量子大道的光影照亮包公园的飞檐翘角,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都在诠释:科创与文旅的融合,本质是让人类对美好的追求永不止息。合肥的实践证明,以科技重塑文旅,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为“诗与远方”赋予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