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与文旅IP的化学反应升级

立体交通与文旅IP的化学反应升级

2025-03-27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突破400万人次,其中超过15%的乘客带有旅游目的。李子坝站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8.2万人次,这个数据是故宫博物院日均接待量的1.3倍。轨道2号线日均开行列车280列次,仍无法完全满足游客需求,节假日需增开"观光线"列车。

在李子坝轻轨站观景平台,日均4.2万人次游客举着手机等待列车穿楼瞬间,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达98亿次,较2023年实现翻倍增长。该站点文创商店2024年销售额达1740万元,其中"穿楼轨道"AR明信片占总营收的43%。印证着"轨道即景点"模式的成熟。当轨道交通年客运量突破15亿人次,这座8D魔幻之城正用钢铁轨道编织着文旅新范式。

轨道2号线大坪站"波浪形轨道"成新晋打卡点,日均游客接待量1.8万人次。该区段轨道纵向坡度达9.8%,水平转弯半径仅75米,列车行驶时产生28°倾斜。轨道集团为此专门开发"动态观景车厢",配备可旋转座椅和全景天窗,节假日上座率达100%

 "轨道+景点"形成空间耦合。较场口站地下商业街日均客流量突破7万人次,成为全国单位面积坪效最高的地铁商业体。轨道交通串联起洪崖洞、长江索道、磁器口等214A级以上景区形成"15分钟文旅消费圈",沿线商户夜间经济营收占比提升至65%

在地文化获得创新载体。轨道交通穿行在防空洞改造的隧道中,站台壁画讲述巴渝历史,列车广播用方言报站。这种文化植入产生情感共鸣,重庆图书馆统计显示,轨道文化主题纪念品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李子坝站文创商店推出的"轨道穿楼"立体拼图,单月销量突破3万套。

城市空间叙事被重新解构。游客在牛角沱站感受两江交汇的壮阔,在红土地站深入地下94米体验"地铁地心游记",带动地下商业街餐饮客单价提升至68元,较地面同类商铺高42%。轨道6号线跨江段衍生出"云端茶座"业态,列车跨江行驶的248秒内,车载茶饮服务可实现单趟列车营收3200元。在曾家岩站穿越抗战遗址长廊。轨道交通站点成为立体导览手册,每个站点都是打开城市的新入口。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数据显示,轨道站点周边文旅设施利用率提升62%,形成"轨道+文旅"的复合空间。

重庆图书馆轨道分馆系统年借阅量达48万册次,其中《山城轨道交通史》电子书下载量突破10万次。轨道播报音方言版使用率从2023年的35%提升至62%,衍生出"重庆话轨道教学"在线课程,累计学员超80万人。

“网红”场景要实现“长红”,需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上持续发力。注重“网红”打卡点周围场景的活化,增设便民设施以及有特色的业态,培育长效IP,将“拍完就走”的视觉奇观转化为可停留、可消费的文化空间。

重庆轨道交通已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生长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器官,持续释放着8D地形的文旅势能。当列车在楼宇间穿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交通奇迹,更是一个城市将地理制约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智慧答卷。这种转化没有终点,正如永不停歇的轨道列车,始终在寻找城市叙事的新可能。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