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侗乡的破圈密码与文旅共生新范式

千年侗乡的破圈密码与文旅共生新范式

2025-03-21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这座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侗乡第一寨”的千年古村落,2025年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民族风情。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之一,肇兴以“活态博物馆”的定位,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平衡的道路。截至2025年,寨内完整保存着5座鼓楼、5座风雨桥和1200余栋干栏式吊脚楼,全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在80万人次,非遗传承人数量较2020年增长37%

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肇兴侗寨的名片,这里既有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也有以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侗族最大的鼓楼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还有以侗族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服饰文化。

近年来,肇兴侗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肇兴侗寨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完整保存的侗族建筑群落。五座鼓楼(仁、义、礼、智、信团)不仅是村寨的地标,更是侗族社会组织形式的实体映射。2023年完成修缮的礼团鼓楼,采用传统“偷梁换柱”工艺,未使用一根铁钉,完整保留了始建时的28根杉木立柱。游客可观察到鼓楼檐角悬挂的“禾晾”模型——这是侗族“稻作文化”在建筑上的具象表达。

风雨桥上新增的文化解说系统,扫码即可获取双语(汉语/侗语)语音讲解,详细解读桥廊壁画中的《珠郎娘美》爱情史诗、檐角木雕的农耕符号体系。2024年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智团鼓楼,其地基层出土的宋代陶片,现陈列于鼓楼旁的侗族文化陈列室。

手工艺的当代生命力

归杩村蓝靛染合作社,12位非遗传承人坚持古法生产。游客可体验从蓝草种植、制靛到染布的完整流程,合作社年消耗蓝草8吨,带动周边6个村寨形成原料供应链。2024年推出的“侗布纹样数据库”,收录传统纹样217种,游客可选择“鱼骨纹”“太阳纹”等吉祥图案定制围巾、手提包。  

仁团鼓楼旁的陆氏银匠铺,四代传承人坚守手工锻造技艺。游客可参与简化版银饰制作:用牛角锤在铅板上錾刻图案,体验环节严格控制为45分钟,既保证安全性又不影响匠人正常作业。2025年银匠协会推出的“银饰身份证”制度,每件作品刻有唯一编号,扫码可查制作过程影像。  

寨内常态化的歌队展演,严格遵循传统传习方式。老年歌师通过“汉字记侗音”手抄本教授年轻学员,鼓楼广场每晚7点的“练歌会”向游客开放。2024年建成的侗族大歌传习所,收藏1950年代以来的录音磁带400余盒,游客可预约聆听不同年代的演唱版本对比。

农耕文明的活态延续

谷雨节这个被列入省级非遗的节日,保留着“打花脸”“抬官人”等传统习俗。2025年新增文化解读环节:寨老在鼓楼讲解黑色染料(锅底灰)象征土地丰收的文化内涵,游客可在指定区域用植物颜料进行面部彩绘体验。  

侗年三天节庆期间,游客可参与“打糍粑”“酿重阳酒”等民俗活动。肇兴旅游协会制定的《节庆体验手册》,明确标注每个环节的文化禁忌,如不得触摸祭祀用的“酸鱼”供品,女性游客需包头巾方可进入祖祠等。  

新米节游客可加入“稻鱼鸭”收割队伍,学习用“禾剪”采摘糯稻穗,体验“田埂烤鱼”传统吃法。寨内民宿同步推出“五色糯米饭”制作课程,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植物染色技法。

肇兴侗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在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挖掘之上:  

稻鱼鸭系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项目支持下,200亩传统农田成为研学基地,游客可学习“鱼食昆虫、鸭粪肥田”的循环原理消防水系:利用明代遗留的“竹枧”引水系统,53个消防池组成生态水网,既防火又调节微气候  

2024年建成的生态步道系统,串联起后山的古井群、百年楠木林和观景台。步道采用青石板与透水混凝土结合工艺,最大坡度控制在8%以内,60岁以上游客可选择乘坐侗族传统滑竿(竹制轿子)上山。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古镇旅游的今天,肇兴侗寨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零和博弈。2025年的肇兴,依然能看见老银匠在鼓楼阴影里专注錾刻,听见学童用侗语诵读古老的《约法款》,闻到新染的侗布在晒场上散发的蓝草清香。这里没有炫目的科技装置,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让每个来访者读懂一个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千年智慧。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