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文旅一体化新样本
2025-03-19
来源:长三角日报
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文旅合作持续深化,2023年以来通过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和数字创新,逐步构建起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全国文旅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能。
长三角以"一卡通"模式打通文旅消费堵点,2023年推出的"长三角文旅一卡通"已覆盖2000余家景区、酒店及文化场馆,实现"一码通游、异地互惠"。同时,四地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文旅示范区建设方案》,统筹开发江南水乡、红色旅游等主题线路,推动跨省旅游投诉协同处理机制落地,游客满意度同比提升12%。
依托"长三角文旅云"平台,三省一市完成500余家文博场馆数字化改造,推出AR导览、元宇宙景区等新业态。杭州亚运会期间,四地联合打造的"数字长江文明展"吸引超300万人次线上观展。苏州园林与上海豫园联动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暑期客流量同比增长45%。
随着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等重大工程推进,长三角高铁网密度已达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2023年新开通的10条跨省旅游专线,串联起周庄、西塘等20个古镇,带动沿线民宿入住率提升至78%。上海迪士尼、合肥科创研学等特色项目形成互补,上半年长三角跨省短途游占比突破65%。
四地联合申报的"江南水乡古镇"扩展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12条。南京云锦、徽墨制作等18个非遗项目进驻上海大世界,通过直播带货、文创联名实现年轻化转型。2023年前三季度,长三角非遗相关产业营收超120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省国内旅游人次和花费分别增长7.4%、10.8%,其中,沪苏浙来安徽游客达1.03亿人次,占安徽省外游客的56.3%,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密集的高铁路网优势和该省文旅资源优势,以大力发展“高铁+旅游”为切入点,与沪苏浙深化合作、相互赋能,形成安徽省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区域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的共赢多赢局面。
沪苏浙1亿多游客占省外市场56.3%,高铁将安徽从“长三角边缘”变为’文旅消费腹地。”这种“反向虹吸”颠覆了传统“发达地区吸聚资源”的单一模式,体现一些省份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价值反哺。进一步分析,1—2小时高铁圈正在重构“周末经济”半径。诸如黄山单日5万人次接待量、皖南民宿90%入住率,证明“快旅慢游”模式正在激活深度消费场景。
接下来怎么干?安徽提出,2025年要实施重点项目牵引行动。聚焦产业布局、政策导向,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标志性、牵动性大项目,加强“双招双引”,谋划招引100个重大项目。加强项目调度,建立健全省市县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等机制。
此外,安徽还将实施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更多“皖字号”主力军,形成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生态。到2027年规上文旅企业不少于3000家,年营收超百亿元的综合性文旅企业3家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家以上。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票根经济”打开了商文旅联动的“新世界”
“票根经济”是去年上海文旅的一大“燃点”。“去年,全市一半以上的各种演艺演出文化活动都在黄浦开展。去年开始黄浦区鼓励演出单位和商业联动,一方面通过票根经济黄浦将商旅文有机联动起来,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相互赋能,扩大了区域影响力。游客、观众、消费者等多方收获,实现了多赢。
上海发布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在“消费场景打造行动”中,提到打造商旅文体展联动场景,支持市场开发“门票+”主题产品,评选10个票根经济创新产品。诸如,戏剧演出、艺术展览、体育赛事、交通出行等票根均可与其他消费门类联动。
票根经济的本质是联动经济,它强调的不仅是简单的联动,而是要实现高频次的互动。当前消费市场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商圈,但为了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增长,需要打破文化圈、体育圈、展览圈与商圈之间的界限,促进它们之间的高频互动。
同时,文旅IP需警惕“短期流量狂欢”,如过度依赖票根折扣可能损害品牌价值,需建立“内容—服务—衍生”的完整价值链。
过去一年,联盟推动成立长三角休闲度假合作发展、红色文化城市、民宿高质量发展等合作联盟。聚焦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联合举办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大会、长三角文旅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共同组织长三角“美哉图书馆”视频征集、阅读马拉松大赛等活动,以完善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一市三省以环境优化激发消费,坚持硬件软件齐抓,在建设提升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时,持续推进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技术标准跨区域兼容互认。围绕提升长三角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分别推出“入境游第一站”“水韵江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入境旅游全链条便利化菜单等措施,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打卡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