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花样多 “新中式”旅游爆火
2025-02-13
来源:新华网
非遗民俗“潮”出圈,文化传承新体验。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浓墨重彩点亮新元肇启,掀起全民参与的澎湃热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8天假期内,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全国出游人次和总花费再创新高。
在飞猪平台,含非遗项目体验和含民俗表演的旅游消费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0%和36%,携亲友逛灯会、赏民俗表演等成为热门旅游项目。而在途家平台,“春节”“民俗”“非遗”等关键词搜索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4.2倍。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升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升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升790%,“春节庙会”搜索量暴增633%。值得关注的是,近4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年轻人,且较往年相比,00后人均多打卡1.2家小店,为市场增长带来更多动力。
当传统年俗撞上现代消费,这场前所未有的“非遗热”带来了什么?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又留下了什么?
抖音发布的《2025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非遗相关团购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139%,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122%;非遗表演大受欢迎,其中英歌舞团购订单量同比暴涨795%,皮影戏增长488%,火壶增长451%。
在被网友们誉为“碳水之都”的西安,来自美团平台的数据显示,其春节假期到店餐饮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老字号“同盛祥”羊肉泡馍日销量突破万碗,西安饭庄的葫芦鸡销售量比平时增长了30%以上。
另据大众点评数据,福州、汕头和泉州等地的必吃榜异地用户流量大涨。其中,汕头一家本地特色卤鹅餐厅,在春节假期前三天,平均每天要接待上千桌食客,共卖出超2000份非遗团购套餐。
从非遗旅游目的地的景区表演,到当地的民宿、餐饮,游客们在“非遗旅游”中不只是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还品尝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深度体验了地方文化。
起源于宋朝的瞻淇鱼灯,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中,“一夜鱼龙舞”讲的就是鱼灯。2024年,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传播,瞻淇鱼灯开始在网络上引发网友关注。而在2025年1月10日的一场“村晚”直播中,274.7万观众涌入直播间,让瞻淇鱼灯一夜爆火。
今年春节期间,瞻淇鱼灯成为安徽唯一上榜美团旅行“十大非遗热门玩法”。而据央广网报道,瞻淇村表演舞鱼灯的队员们,从年初二开始,一天要演出三场。为了接住非遗鱼灯带来的泼天流量,歙县当地从年初三开始,增加了在徽州古城、渔梁、棠樾三地的鱼灯表演。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瞻淇古村接待游客7.3万人次、增长457%,歙县春节七天仅鱼灯销售近万只,销售额超百万元。一夜之间,各种鱼灯体验馆、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开业,而用鱼灯元素制作的发钗、胸针、冰箱贴、香囊等文创产品,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了多元增长。
非遗的“出圈”,始于其根植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多彩的地方非遗,形成了“一地一魂”的差异化表达,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成为今年春节地方文旅流量新的“增长极”。互联网时代给了每个城市“出圈走红”的可能。而晋级“顶流”带来的旅游人群和关注度的倍增,也给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人才招揽提供契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要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非遗理当以全新的方式,展示其时代价值,成为更多人得以看见的时尚。
从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的非遗项目,以及呈现增长态势的春节文旅消费数据可以看到,春节假期、非遗民俗以及年轻群体组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地方文旅找到了新增长。
从2006年到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已经超过87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约8.26亿元,该部分资金均纳入文旅部支出。
各级财政也在用真金白银支持非遗传承人,扶持非遗基地、非遗工坊的发展。例如云南昆明在2024年下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67.5万元,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10.5万元、非遗代表性项目《滇剧》保护补助经费57万元。浙江丽水青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已公布的省级非遗工坊每个补助5万元,市级每个补助2万元,县级每个补助0.5万元。
人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踏入非遗的领域,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简单参观,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中。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成为参与者和传承者。它打破了传统的观赏模式,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温度和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活力。“非遗热”的出现,本质是文化认同的集体回归。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非遗热”如同春风拂面,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以底蕴重塑价值观,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
从除夕贺岁到元宵佳节,非遗传承既扎根于县域振兴的土壤,又舒展于数字时代的天空;既守护着文化基因的纯粹性,又拥抱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在这场始于蛇年春节的文化热潮中,非遗,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赓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