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特色产业 开辟乡村发展新路径
2024-12-30
来源:人民日报
八百里秦岭余脉蜿蜒入豫,在洛阳栾川县起伏延伸,形成了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山脚下,一个特色民宿集群已颇具规模,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栾川的山水风光、人文物候。
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让村民搭上文旅便车?来过栾川这条旅游线路,就能找到答案。
近年来,栾川县深入贯彻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部署和“4+2”工作要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富民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着力擘画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在老君山风景区,以周边6个村为重点,栾川县盘活村集体“两闲”资源,打造“君山百宿”。这里集聚了86家民宿,年均收益超100万元,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通过向品质化、创意化、高端化转变,老君山民宿持续融入当地特色、不断提升文化韵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乡村资源的灵活转化,开辟了品牌兴农、产业富农、文旅促农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从老君山民宿出发,开车15分钟就能到达县城的“栾川印象”旗舰店。在这里,游客能买到高山玉米糁、栾川槲叶粽、捞汁小香菇等极具当地特色的伴手礼。这里有许多特色产品,比如槲叶粽,本地叫槲包,是栾川特有的美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遗美食由栾川县天然生长的槲叶制作而成,带有独特的香气,许多农户都通过采摘槲叶、制作槲包实现增收。
“栾川印象”品牌已拥有农业产业化企业13家、生产加工线23条,形成4大类150余款特色农产品,带动两万余户群众增收。曾经3毛一斤的柿子,现在收购价达到6块钱,通过产品研发,柿子变成了柿子醋、化妆品等,农产品价值不断提升。
合作社土地流转租金每亩约1000元;家门口的种植基地就业,日薪100元左右;公司收购玉米等原材料,有大约10%溢价;种植产业与文旅结合,农旅研学带动农民开办民宿。四个方面收益算下来,每户增收5万元左右。
栾川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受品牌不响、销售不畅等因素影响,一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好产品换不来好价值。基于此,2017年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借助栾川旅游优势,对全县农产品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了“栾川印象”农产品区域品牌,成功将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促农增收。经过多年运营,“栾川印象”品牌集结了当地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加工线23条,发展扶贫基地27个,先后带动1751户脱贫户、5250人致富增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变成旅游从业者,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老百姓的钱包实打实地鼓了起来。“栾川印象”旗舰店向东三四十分钟车程,便是位于合峪镇柳坪村的栾川蕙兰文化产业园。栾川兰文化已有上百年历史,如今的蕙兰产业正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
园区建设推动了蕙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大棚60个,产值突破6亿元,通过寄养代卖、入股分红、电商直播、质料加工四种模式,带动当地3000余户参与蕙兰种植。蕙兰产业越做越大,栾川蕙兰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强。
当地培育蕙兰品种300余个、规模10万盆以上、带动1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年产值突破6亿元……如今,蕙兰产业已经在这里形成规模,“栾川蕙兰”也是洛阳市继“洛阳牡丹”之后第二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林木花卉品种。园区也成为全国重要的蕙兰集散地,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提供了新的路径。
这些年,栾川县坚持产业特而精、布局聚而合,以产业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栾川印象”田园综合示范区和中药材、食用菌、蕙兰产业园“一区三园”建设,一体抓好招商运营、基地培育和联农带农,2023年带动全县食用菌规模超6000万袋,中药材面积突破30万亩,蕙兰产值达6亿元,“栾川印象”营收突破1.8亿元,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一条线路串联三个产业,以旅富民、以文促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栾川县,正焕发出新的产业活力。 建设“一乡一沟域”“一沟一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带,是2024年栾川县委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乡村旅游扩量提质增效,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新突破,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有效实现乡村升值、集体增收、农民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