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做强民族产业
2024-12-27
来源:央广网
冬日傍晚,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的小剧场热闹非凡,村民们都赶往村部观看剧团新排的评剧《一个都不能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交流、加深情感。
近年来,奈曼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资源,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为脉、以产业为基,创新打造“文化融合+”模式,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烙印,也是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奈曼旗的乡村旅游热起来。各乡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出赏花、垂钓、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也在村里搭起“小舞台”“小剧场”,表演村民自编自导的歌舞、情景剧,为乡村旅游又添了一份滋味。
该旗立足奈曼王府、庙屯民俗文化村、西地评剧村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基地、展厅、街巷等20余处,组织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文化实践活动180余场次,凝聚思想共识。
在奈曼旗庙屯嘎查,一户户老旧的土房、篱笆院、夯土墙、辘轳井、老马车等作为“新宠”一起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土墙、土炕、驴槽子、碾子、箩筐、水瓢等等上世纪生活所用的器具展现眼前,勾起人们“物是人非”又“恍若昨日”的思乡情怀,呈现了一个“看得见老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景点。
如今,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庙屯已经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来到该村体验乡愁。
目前,庙屯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碾磨坊、乌力格尔艺术馆、户外拓展训练营、怪柳园、垂钓园、采摘园、复建老学校、传统儿童游乐场,还有庙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展览馆。
与旧宅区一路之隔的对面,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民房新居。初步实现了“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格局。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突破了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余元。曾经藏在沙海深处的传统古村,正一步步走出乡村振兴新模样。
依托乌力格尔、好来宝、斯布勒敖包祭祀等非遗代表项目,打造各级非遗项目166项,培育各级传承人215人。创作编排《草原的风》《你好科尔沁》《诗经里的月光》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经典剧目500余部,开展“文化进万家”“百团千场”下基层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有效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大力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梁东明、罗云彪、吕明仁等本土革命英烈遗址遗迹与奈曼王府、宝古图沙漠、孟家段湿地等优势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旅游路线。
该旗还将乌力格尔、刺绣、版画、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红色文旅互动体验,鼓励引导本土中华麦饭石、本原版画艺术、蒙古族服饰、石咀小米等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满足各族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文旅消费需求,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有力促进“文体旅商”融合业态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在双向流动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除了基础母牛标准化养殖及奶制品加工产业,大沁他拉镇昂乃村还申请资金开办了现代农渔业智能工厂,两个项目加起来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10多万元。该旗立足各嘎查村资源禀赋,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下,形成“奈曼甘薯”“奈曼小米”“奈曼甘草”“奈曼沙地西瓜”等多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将各族群众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民贸民品企业走访调研,提供精准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110余个,推动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9个,落实民贸民品贷款贴息1200余万元,有效助力少数民族产业项目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统筹融合、相互促进。
山水相逢,情谊相通。下一步,奈曼旗将继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奈曼特色旅游品牌项目,真正让来到奈曼的游客在游览秀美风光的同时,唤起民族记忆和文化记忆,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