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深度融合 助推内蒙古乡村振兴发展

农文旅深度融合 助推内蒙古乡村振兴发展

2024-12-25

来源:央广网

近年来,内蒙古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整合乡村丰富的自然、农业资源,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发展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文创产品、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得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内蒙古按照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村一规划”原则,对有潜力的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分类指导建设,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是兴安盟“晓景计划”的起源地,这里的乡亲们可以通过“晓景农旅”微商城,将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送到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

2013年,大学生村官齐晓景带着村民在平安村开启创业之旅,此后几年间,展翼合作社和番茄公社相继在平安村扎根。

平安村的乡亲们也开始投身乡村旅游,通过采摘餐饮、民宿开发、农耕研学等多种方式,将生态、生活、生产融入乡村振兴。自2022年开园以来,番茄公社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旅游增收达80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7个,带动周边100余位农户参与合作销售、务工,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从2019年前户均收入不足5000元,到如今取得的成绩,平安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蝶变。

平安村的蜕变,不仅是经济上的飞跃,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借“千万工程”之东风,在“晓景计划”的引领下,平安村还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青年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带动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转变,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内蒙古乡村驻村书记们想方设法帮助村民闯路子、出点子。在第七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暨内蒙古老字号、就业帮扶车间展销会上,310个商家、近万款产品参展,驻村书记们参会推介,忙得不可开交。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乐镇德胜营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驻村书记们纷纷变身好物分享达人,拍摄短视频,帮助乡亲们把“好产品”转化为“好收益”。非遗年货节期间,驻村书记们拍摄的短视频点击量过万,线下销售达10万余元。以帮扶特色文旅开发为着力点,内蒙古采取项目扶持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兴安盟阿尔山市是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对象,也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按照“慢种慢养慢生活”的产业发展理念,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走出一条种植、养殖、民俗、民宿多元并举新路径,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西口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艺术村,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墙绘将村子装点得五彩缤纷。西口村还对文化特色进行提炼,打造文化IP,开发设计出“西西”“皮皮”“呆呆”等文创产品,并利用“阿尔山乡村振兴直播站”开设电商店铺,组建新媒体团队,塑造西口旅游品牌。目前,西口村在抖音、快手平台的官方账号浏览量接近千万。

来西口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对西口村的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升西口村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游客体验,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在西口村开展了“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实践探索,发挥行业优势,与当地帮扶挂职干部一起,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走进西口村,对乡村民宿、旅游特产商店、超市、餐馆等业态进行艺术化改造提升,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通过举办杏花节、乡村艺术季等活动,实现年均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集体增收25万元。村里的农牧业、文化艺术和旅游业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多元融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文化繁荣赋予了乡村旅游独特内涵。内蒙古还通过“村晚”大舞台让老百姓展示才艺,通过非遗线路串联起各个村落,吸引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同时,内蒙古将非遗融入农庄牧场、乡村民宿、民俗演艺等乡村旅游业态中,焕发了乡村新的生命力。2023年,赤峰市喀喇沁旗、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入围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今年以来,内蒙古以“北疆文化”为引领,聚焦游客最关切的问题,在持续强化自驾游首选地、露营游佳选地、度假游必选地、康养游优选地建设的同时,把做“好”与做“活”贯穿到乡村旅游各环节中。

为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体验的新需求,今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民宿发展现场观摩会在乌兰察布举办。会上明确提出,各地发展旅游民宿应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定位,加强规划,利用市场和资源优势,优先发展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让“小民宿”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今年,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望山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成为自治区第二家甲级民宿。

为引导民宿产业规范发展,内蒙古推出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有乡愁的旅游民宿,策划推出百余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民宿+文创”“民宿+研学”“民宿+康养”等系列主题,推动乡村文旅风景变成研学课堂。

内蒙古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23年,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4924家,从业人数14.79万人,年接待人数3356.74万人次,营业收入70.9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02亿元,休闲农牧业带动15.77万户农牧民致富。

2025年,内蒙古将力争打造10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00个自治区级美丽休闲乡村、20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一批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助推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形成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内蒙古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蓝海”正在被深度激活。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