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2024-12-04
来源:新华网
智能化分拣的柑橘酸甜可口,生态化养殖的甲鱼带来高收益,一根竹子的“潜能”被深度挖掘,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不仅是游子乡愁的寄托,也可以是乡村振兴大产业。多个农业县因地制宜,推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三湘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石门县位于湘西北山区,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全县现有柑橘面积45万亩,是湖南省柑橘种植规模最大的县。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和出口基地。据悉,石门柑橘已连续56年实现对外出口,远销东南亚、北美、欧洲、中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5-10万吨,品牌价值超30亿元。
柑橘果实酸甜大小不一,分选效率和精度极大影响着销售水平。公司引进了柑橘智能优选平台,一条智能分选流水线配有3台高清照相机,能在0.6秒内为每颗柑橘拍下超200张照片,快速识别果实形状、颜色和瑕疵等。同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柑橘糖度、酸度等分类指标被准确识别,果品的分级分类更加精准,能够更好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智能分选设备和成箱柑橘占据了厂房大部分空间,一列列橘色“小球”在数百米传送带上有序滚动、跳跃,最终被分流至精包线,由工人进行核检包装。这里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果品智能化加工基地,每月可加工处理橘橙约1.2万吨。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柑橘口味的偏好不同,经智能分选的柑橘品质更稳定,能够精准供应海内外各级市场,实现鲜果价值最大化。9月采收的偏酸蜜橘主要出口北美,特别是加拿大消费者喜欢吃风味酸甜的果子;10-11月采收的橘橙糖度更高,主要出口至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科技助力让当地的柑橘产业“更上一层楼”。据了解,今年石门县柑橘鲜果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2亿元。
汉寿地处洞庭西滨,水域面积达96万亩。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为甲鱼的繁衍生长创造无可比拟的条件。上世纪50年代,汉寿野生甲鱼年出口量达60吨。
1990年前后,全国形成甲鱼产业热潮,汉寿县把800万公斤的种鳖送往全国各地,培育甲鱼专业养殖人员3万余人,才有了全国甲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全国甲鱼均价在40至60元/公斤时,汉寿生态甲鱼可以卖到120至160元/公斤。
1995年,汉寿县获评“中国甲鱼之乡”。“汉寿甲鱼”于2010年被注册为“地理证明商标”,2011年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获批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湖南华甲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甲鱼产业园,公司负责人杨常林告诉记者,甲鱼生长年限越长,价值越高。华甲农业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将甲鱼在外塘放养,用小鱼小虾做饲料,让甲鱼的生长环境尽可能贴近原生态,拉长其生长年限。
现在甲鱼处于冬眠期,待到来年春天,蛰伏了五六个月的甲鱼新鲜上市,它们脂肪含量低、肉质鲜美,将给消费者带来美味体验,给养殖户带来丰厚回报。
汉寿是“中国甲鱼之乡”,汉寿甲鱼产区被认定为“2024年湖南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丰富肥美的鱼虾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甲鱼繁育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目前,汉寿县甲鱼养殖面积达18.2万亩,年产稚鳖1亿只,商品鳖4.5万吨,年产值80亿元。
在“楠竹之乡”桃江县的桃花江竹海景区,依山而建、绕竹而居的民宿里,游客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
推动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路径,以竹产业为核心,融合文化、旅游、体育、大健康等产业于一体,倾全县之力打造“竹旅文体康”产业新链群,坚持不懈把桃江最大的特色做大做强,努力建设湖南千亿竹产业核心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竹业强县。
除了推动文旅发展,桃江县的115万亩竹林还带来了更大“钱景”。
桃江极野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零食笋、火锅笋、冰鲜笋等美食,深受消费者欢迎。这家公司今年收购鲜笋2500多吨,为当地及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收入630多万元。
依托丰富的楠竹资源,近年来,桃江县深度挖掘每一根竹子的“潜能”,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已带动16万从业人员在本地就业,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
近年来,湖南持续打好“特色品牌”,以特色产业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明确产业方向,赋能乡村振兴。各地的“土特产”通过搭乘互联网快车不断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越来越多湖南“土特产”金字招牌走出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