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高质量发展 焕发河湟文化新活力
2024-12-04
来源:金台资讯
素有“青藏门户·青藏首站”美誉的青海省海东市,地处青海湖以东,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是黄河流域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之一。近年来,海东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的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农业大市、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农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黄河文明,催生出河湟文化。
海东市,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地方。柳湾彩陶,被誉为“彩陶王国”,其精美的陶器诉说着4500年前的先民们如何繁衍生息;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让游客沉浸于浓郁的地方风情;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古朴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水韵群科,展现了黄河沿岸的独特风貌;国家5A级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让人领略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高原小故宫”瞿昙寺,建筑、文物、壁画著名于世;“东方庞贝”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世界上的第一碗面;高山、河流、雪山、森林、草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孟达天池如璀璨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穿梭在青海“绿宝石”互助北龙山十二盘云海;而油嘴湾花海,这片曾经的荒山荒坡,如今已蜕变成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山花烂漫,美不胜收。
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土族纳顿节、安召舞、撒拉族篱笆舞、青绣、唐卡等让旅客“大饱眼福”;禹王传说、河湟贤孝让旅客“大饱耳福”;老八盘、撒拉宴让旅客“大饱口福”。品味古韵河湟,追慕先哲先贤,文化之旅,感受特色民俗、体验特色美食,人文之旅,定会让人耳目一新、不虚此行。
海东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4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74项,涵盖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通过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海东市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激发了海东旅游的发展潜力。
今年以来,海东市旅游业持续升温,消费潜力显著释放,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53.4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7%,实现旅游收入23.69亿元,同比增长26%。这一系列数据彰显了海东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描绘了一幅转型升级、壮大发展的壮丽画卷。
作为河湟文化的发源地,海东市的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富集。黄河、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汇聚,形成了“河湟谷地”的壮丽景观。近年来,海东市将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深度挖掘“旅游+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乡村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
互助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的成功转型,是海东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海东市互助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无法想象的是,这片占地1200亩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曾是一片荒山荒坡和撂荒的耕地。如今,油嘴湾盘活了龙王山脚下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浪潮的后起之秀。2023年5月起,景区实行门票、停车费“双免”,打造沉浸式微演艺、篝火晚会、灯光秀等为一体的夜游活动,《可汗巡游》《公主和亲》《媒婆说媒》等节目备受游客喜爱,夜间接待游客累计20余万人次,综合收益近300万元,成为乡村旅游“夜经济”典范。
在文旅融合方面,海东市更是不断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多方位、多角度推介文旅资源和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沿黄9省区文旅交流的平台,更让文旅活动季季有亮点、月月有主题。同时,“青海年·最海东”春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也传承了传统文化,注重创新,真正做到了乐民惠民。
此外,海东市还借助体育赛事,推动了“农体文旅商”五业的深度融合。2024年的“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在海东市的多个县区举办,不仅点燃了旅游热情,更借助赛事平台,展示了各县区的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联赛现场的特色农畜产品展销、文旅产品展示、文艺节目展演以及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共同推动了海东市经济的发展。
今年,海东市将举办第七届“青海年·最海东”文旅系列活动,开展青海省首届村姑篮球邀请赛、“冬游海东 绿色出行”万人户外徒步、“古韵河湟·万象海东”冰雪灯会等12项文体旅游活动,六县区开展全民滑雪健身大赛、传统社火调演、村BA篮球赛等25项群众性文体旅游活动。加紧打造互助土族故土园、瞿昙国际滑雪场、七里寺花海滑雪场等4处冬季旅游打卡地,预计到12月中旬正式对游客开放。
文旅融合,不仅承载着山水间的文脉,更蕴含着对未来的希冀。在海东市,黄河文化、河湟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喇家遗址、柳湾彩陶等远古文化遗迹遍布全市,彰显出海东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文旅融合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效路径,也是“诗与远方”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