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模式 走特色农文旅新道路

乡村振兴新模式 走特色农文旅新道路

2024-11-25

来源:新京报

目前,北京多个山村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一套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村庄里开村播、建乡咖,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文旅发展之路,徐徐铺开。

打造示范片区,融合发展农文旅体商

国农港供销村播产业园坐落于平谷区大兴庄镇周庄子村,占地420亩,由大兴庄镇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建立,20246月正式启动运营。

在整体打造前,这是一片荒地、废弃坑塘。2020年,以世界休闲大会举办为契机,围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平谷区全面启动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对这块区域提级改造,把荒地、废弃坑塘等变成湿地公园。今年,大兴庄镇在10个村1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挖掘农业多功能、乡村多价值,打造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示范片区。

国农港供销村播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培训共45天,课程全免费,学员们既能听理论课,还能进直播间实操。自运营以来,村播产业园已开办3期“一村一品一网红”乡村再就业电商主播培训,领跑150余位乡村素人主播,全部学员商品交易总额达22万元。产业园负责人王盛江介绍,产业园已招引聚集企业170家,入驻主播105人,建有展示中心、选品中心、万兆直播间、元宇宙直播间、共享直播间等基础设施,村民可以无忧做主播,前期的货盘储备、后期的售后服务等,均由产业园包办。

国农港智慧云供销村播产业园创新“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四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供销+直播+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将以五大优势推动实现经济、社会、产业“三个效益”迈上新台阶。一是打造供销系统华北地区最大的户外直播基地。中心园区占地420亩,已建成集展示、选品、室内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区3300平方米,品牌直播间30个,其中户外直播场景300亩,有力促进了MCN机构、电商企业、直播达人孵化。二是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产品、平台、渠道、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村播产业园。三是打造全国首例商业化运营的万兆光纤村播产业园,确保直播网络高速、稳定、安全。四是设有8K-3D直播间,可实现虚拟演播画面的灵活调换。五是打造了全国首个空中直播基地。未来三年,产业园计划引进直播电商企业300家以上、服务机构30家以上、合作企业100家以上,实现总产值超百亿元、企业税收3500万元以上的目标。

立足少数民族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项目

大周各庄村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70%以上,是一个满族村。满族文化,是村庄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升级改造的满族文化广场注重保留满族元素,如广场内的二魁摔跤铜人便来自怀柔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魁摔跤”。此外,因村内满族人柳姓居多,新建的公园也栽种了不少柳树。

2023年,大周各庄村获批北京市“百千工程”之怀柔区“科学田园·渔阳北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潮河、白河、雁溪河三河在这里交汇。下了通怀路行车三分钟便到了大周各庄村,在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农文旅集合地。渔阳郡·四时里田园也是大周各庄村的一大亮点,它融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科技,打造了一个集科学研学、农业体验、渔阳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体验基地。从特色稻田种植体验到炉烤面包,再到水培蔬菜大棚和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的“村咖”,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

渔阳郡·四时里田园注重农游结合,立足文旅融合,农耕研学体验、古装游园打卡、沉浸式文艺表演、蔬菜种植观光等活动寓农于娱、寓教于乐,在推动北房镇精品农业建设,推动怀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这里通过对怀柔优秀历史文化的挖掘,对古郡渔阳的重新演绎,让田园文化的厚重底蕴,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来到怀柔,领略古郡渔阳新北房的田园秀色。

大周各庄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四时里田园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其中有30余人实现再就业。另一方面,租金的70%收益分给村民,也为村民带来了增收。

激活民俗产业,开拓保水富民路

水库移民村历经多次创业、多次转型后,从低收入村蝶变成为全国文明村、北京市首批“百千工程”示范村。近日,首都文明办2024北京创城精品线路媒体探访团走进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探访乡村振兴与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径的成功密码。

走在尖岩村里,以密云印象为品牌的精品民宿十分亮眼,和乡村相融合的设计风格,让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究竟。密云印象是尖岩村引进的精品民宿品牌。村里采用“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由村集体整合村内闲置资源,统一和密云印象签订合同,企业将经营流水按比例返还给村集体作为收益,并逐年递增。目前,全村已经打造精品民宿20余户。密云印象进村后,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也带动了村民加入民俗旅游产业,如今,全村的民宿发展到了180余户,实现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今年,尖岩村在密云印象的帮助下,还打造了风景绝佳可观赏红叶的尖岩村北山木栈道。

2015年起,栗子宴成为撬动尖岩村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民俗饭庄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如今的40余户。2018年,村民林文瑛参与村内组织的技术培训,将自家小院改造成民俗饭庄,用“栗子宴+水库鱼”的组合吸引众多旅客消费。除了民俗饭庄之外,尖岩村还对10多个院落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密云印象”品牌,与村集体合作打造20多家精品民宿,村集体每年增收近50万元。

除了旅游与民宿产业,尖岩村还建设有蔬菜大棚10多栋,主打原味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售卖、研学等实现平均每栋年收益6万余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群众增收。

过去十年,北京市10个远郊区的2.3万余处闲置农宅已盘活利用1万余处,乡村“沉睡”资源变资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农村集体资产近万亿;全市村级股份分红总额54.37亿元,135.88万农民股东获得分红,人均4001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实现市、区、乡、村四级全面覆盖。全市7240家农民合作社、3735个家庭农场积极兴农富民,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中的“领头羊”……改革创新让一个又一个“小黑垡村”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