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旅游演艺打造文旅融合新形态

沉浸式旅游演艺打造文旅融合新形态

2022-12-16

来源:江苏经济报

古装演出走上历史文化街区,剧本杀现身扬州个园,小剧场戏曲传唱瞻园、芥子园……近年来,随着密室、夜游、实验戏剧和主题商业街区等新兴商业业态的兴起,“沉浸式演艺”逐渐成为文旅行业的新赛道。正值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文旅市场迎来破冰时刻,“沉浸式演艺”将如何融合文旅与演出两大产业?

“我的梦想才坚持了一年,就死在了现实的手里。”谈及剧本杀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曾经的剧本杀从业者顾明一非常感慨。从2019年“出圈”开始,剧本杀行业的规模一直保持着飞速扩张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70.2亿元,同比增长45.0%,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为238.9亿元,同比增长40.4%;全国门店数量已超4万家,截至今年7月,仅南京就有405家剧本杀演绎馆。“前两年整个行业可谓野蛮生长,比如开发出来的舔狗本、喝酒本,是个剧本就能卖到钱。”顾明一说。

但行业的整体繁荣,也无法掩盖新冠疫情和政策监管的影响,顾明一的剧本杀项目在今年年初黯然退场。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召开全国剧本娱乐管理工作视频会,督促各地将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全面纳入监管视线。而早在今年6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监管,加上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对剧本杀演绎馆管理加强,近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销的剧本杀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根据天眼查APP数据,2022年剧本杀行业新增企业数量为4年来最低,行业现存企业数量仅有1万多家。顾明一认为,整体生长环境的压缩,让行业更加“内卷”,对内容和演绎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利润也随之走低,对他们这些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艰难考验。

考验同样见于戏曲表演等其他演艺行业。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告诉记者,因受新冠疫情影响,越剧团的传统演出不仅上座率降低,大量的省外、市外订单也被迫取消。“在继承越剧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开拓新市场和新受众,挖掘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手法,就成了我们这几年必须做好的功课。”

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实景演出、沉浸式夜游,随着国内市场文旅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化,更具有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性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成为行业新宠,剧本杀、戏曲和传统演出也纷纷走入景区,嫁接出各具特色的沉浸式演艺产品。

“剧本杀的优势是角色扮演、推理内容较强,游戏机制缜密,会激发参与人员的探索感,在景区进行表演的优势是结合多种文化艺术、技术等相关内容,既视感较强,可以提高参与者人数,同时提高观、演、游、娱的体验感。”无想水镇演艺总监王震告诉记者。自景区开放以来,无想水镇便持续推出季节限定的各类沉浸式演出,以此打造自身独特的唐风IP。不仅有原创的换装剧本杀《江湖影客之智取珍宝》、引入的《青天鉴》等沉浸式剧本杀,还有唐式婚礼沿街巡游、城隍开街巡游等表演;南京越剧团通过多年对沉浸式戏剧表演的创新实践,推出了“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演出,让观众和演员在瞻园“零距离”接触,上演青春版的《红楼梦》故事,还出品了《金粉世家》为代表的小剧场越剧。“我们正在把更多的演出融入景区实景,打造年轻人更能接受、网络传播力更强的越剧IP。”

沉浸式演艺也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记者获悉,近年来,江苏在小剧场建设上作了率先探索,研究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制定了省级示范小剧场建设指南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创作指南,推出了一系列引导支持小剧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已公布两批江苏省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据统计,截至目前,江苏全省已建成各类500座左右及以下小剧场1156个。其中旅游演艺特色小剧场98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2021年,全省小剧场演出总场次约4.9万场,观众总人数约617万人次,演出总收入约5613万元。今年前三季度演出2.3万场,观众数256万人次,演出总收入达3650多万元。

“实景演艺互动模式打破传统的演出形式,不再是你演我看,在分享演艺产品内容时将游客融入演出主体,人人是主角,身体力行地参与可大大提升游客的感知,慢慢探索演艺产品的核心内容。”王震表示。

换上百年前南京人的清末服饰,在游客的注视下跟着“管家”穿越古色古香的街区,与八位“子女”一起登门祝寿。8条完全不同的故事线,让游客在不同的视角里,品味剧情的发展,参与甚至决定剧情的变化,破解谜题,守护一家团圆......这便是由南京旅游集团与南京大件集团联合出品的大型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自开售以来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专程赴宁观赏。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公司副总经理蔡雷民认为,《南京喜事》的成功,不仅因为其自身的南京文化演绎,更在于演出内容与熙南里街区的完美融合。“《南京喜事》是熙南里街区的一部分,街区有了《南京喜事》之后收获了自己的IP和知名度,但《南京喜事》也是因为置身于以南京文化为主题的熙南里街区才能有这样的文化魅力。”演出走进景区的热潮之下,双方文化内涵不相容、合作无法实现共赢的声音也时有发出,如何融合好演出与文旅场所的文化创意,或是从业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未来的沉浸式文旅项目需要进一步融合好文化与技术两者的应用。“沉浸式旅游需要‘文化创意 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成为旅游产品体验两翼,场景化成为科技创新和旅游投资的新共识,而目前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AR/VR/MR、3D全息投影、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型数字文旅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撑。”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马牧青指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李洁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沉浸式文旅体验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交互的建设会越来越丰富。沉浸式文旅的升级,一方面要期待技术手段进一步升级,同时还要坚持把控好内容和导向,以最新的技术做好文化内涵的阐释者。”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