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创IP导入创新思维

乡村文创IP导入创新思维

2022-12-06

来源:广州日报

莲麻村是广州最北的村落,这里山好水好,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天然的大氧吧。

莲麻所在的从化一带,早有造纸传统,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这里的造纸坊逐渐退出了市场,只留下造纸坊遗迹,可见大批浸竹池、抄纸池,还发现了当年打浆用的石臼。今年年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美院的一批师生们多次来到这里,研究怎样将这里的自然禀赋、人文景观变成乡村振兴的推进剂。林润惠他们将抄纸材料运到这里之后,很快就教会了村里的大人小孩们手工抄纸。他还惊喜地在这里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岭南传统造纸材料葛藤,并成功做出了葛藤纸。在工作室里,他兴致勃勃地对记者展示着“莲麻出品”的竹纸和葛藤纸。

和林润惠一起来到莲麻的,还有他食品学院的老同事们。广州市文广旅局委托他们对莲麻农产品进行调研,提出可行性方案,尝试促进绿色农产品规范化的开发利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揭广川副教授对土产的“莲麻头酒”兴趣很浓。这种用“吕田本地大米、流溪河源头的溪水、自制的酒饼”为原料生产的酒,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吕田全镇高峰期酒坊有500多家,其传统酿造技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现在这些酒坊大多只是通过“广东省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的经营模式加工,不能规模化上市,还需要在标准化、食品安全、市场开拓方面做很多功夫。

广州美术学院李健教授团队在莲麻组织了乡村市集和面向青少年的艺术培训活动,尝试将“莲麻灯笼”打造成新的本土文化符号,同时以艺术的手段将享誉当地的“莲麻五宝”农特产品从包装到“IP”进行升级。他畅想着“邀请书法家去莲麻旅游,赶莲麻墟,吃莲麻宴,喝广美设计的竹篮包装的莲麻头酒,用流溪纸写字,做展览……”

莲麻村的变化,是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基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任务契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携手广州美术学院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启动开展“广州市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课题研究。期待用社会设计的手段,更有效激活地方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课题基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旨在推动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社区治理机制建设,以协同的组织机制创新,更好地协调社区多元力量共建共享社区公共文化,逐步建立“共同缔造”的文化共同体,带动社区文化新生态的培育。

除了莲麻村,李健他们还在番禺区穗石村、黄埔区龙湖街道、白云区凤和村、花都区港头村展开试点。课题组根据不同的社区条件和问题,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流程,开展不同对策的实践,同时提炼一些典型问题,根据不同类型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建议。包括莲麻村的“组织赋能模式”、穗石村的“艺术激活模式”、龙湖街道的“文化融合模式”、凤和村的“文商旅并进模式”、港头村的“IP引领模式”等。他们在穗石村组织“露天帐篷音乐会”,在龙湖街道聘请本土人士作为青少年的“乡土教育导师”……越来越多的村民、社区居民、外来人员被发动起来,一些新的文化生态似乎也渐渐露出端倪。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为期半年的深化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建设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办法,探索社区如何开展文化治理的路径。并因此转化成某种指引性成果,很清晰地把乡村遇到的各种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分解,提出一些针对策略,包括可以直接指导使用的应对工具和操作办法。项目后期深入实践的重点工作将着眼于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机制、路径、组织方式、行动界面研究等方面。

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潭溪村,是一个景色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老村。它也是广东省文联等几家单位的对口帮扶对象。一支“乡村振兴驻龙村镇帮扶工作队”在它所在的龙村镇扎下根来,尝试用文化焕新乡村,用文创思维把老村“IP”做大。

文化方面,工作队的队员们在潭溪村小学建起了“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在村里建起了文体广场,用墙绘描绘了村镇的美景,推动乡村文艺“两新”群体发展,还打造了“艺术乡建·乡见未晚”系列活动;产业方面,工作队帮扶养鸡场养殖,将撂荒多年、杂草丛生的山中田进行复耕复绿,开辟“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点暨粤油花生实验田”;公共服务方面,在潭溪村至石溪村段沿河绿道建设太阳能路灯,打造“瞭望山舍”文化工作室……

文创联盟秘书长、广东省博物馆开发经营部副主任王小迎说,接下来双方还会联手深入挖掘更多契合点,让广东省博物馆那些具有比较高知名度、大家也都很喜欢的馆藏品、IP形象等与始兴和韶关的本地文化特色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既有深刻文化内涵,又有醒目的辨识度,同时真正好用、好吃,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创产品。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