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以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2022-08-15
来源:阳泉日报
近年来,云南注重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等,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以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奏曲”在云岭大地奏响。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篝火映红人们的脸庞,来自江苏无锡的少年乐队队员被村民的歌声打动。“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真有生命力!”13岁的鼓手刘双元说。
这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日常一幕。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介绍,全村114户475人中,就有9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位,“我们有原创拉祜民歌300多首,吉他200多把,一个村子就是一支乐队!”
“我们把插秧、播种、采茶的场景融入舞蹈,编排了100多套舞蹈动作。”39岁的致富带头人、拉祜族村民李娜倮说,《快乐拉祜》就是她创作的。老达保村村民组建的“达保兄弟”等演出组合,先后参加多场民歌大赛、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并受邀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日本、希腊等国家演出,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5元。
“达保村寨好风光,有千万种蔬菜让你馋,这里的青山最青,绿水更绿……”今年4月22日,老达保园艺作物博览园开园。开园仪式上,李娜倮为游客演唱自己创作的新歌《幸福的时代》。一边欣赏拉祜族特色歌舞,一边感受百花芬芳、瓜果飘香的园艺作物,各地游客被老达保园艺作物博览园吸引。博览园占地70多亩,有14类500多个品种的蔬菜、水果,是政府支持建设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带动了22户、100余名群众务工,每人每月可增收一两千元。
“村民们将冬闲地打造成园艺作物博览园、彩色稻田,开发‘省内游’‘周边游’产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说。
以老达保村为示范,澜沧县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为抓手,在全县161个村委会(社区)都组建了文艺队,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创作基地,推出《摆出一个春天》《牡帕密帕》等原生态歌舞,以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各位家长和小朋友来到盐道马帮体验中心,咱们今天体验的主要项目内容有走盐马古道、野炊、登山、田间课堂……”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羊岑乡兴文村,村民赵宗铭一边介绍当天的活动内容,一边喜笑颜开地招呼着前来开展亲子夏令营的游客们。
“在这里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孩子们都很喜欢。”来自广东佛山市的吴女士一家四口都参加了今天的活动,谈到这次的旅游体验,吴女士和丈夫都表示很值得。
距离兴文村10多公里外的大佛殿村,是一个充满彝族风情的美丽乡村,这个以乡村观光休闲和探险旅游吸睛的彝家寨子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从彝寨大门而入,沿着观光道路一路前行,就到了返乡创业青年杨禄森开办的开心彝栈。伴着潺潺流水,位于沟箐一侧的这所农家乐恍若山间仙境。“这两天我儿子不在家,儿媳妇在村里管理着另外一家客栈,我们家的农家乐主要请了亲戚来帮忙照管,我也帮忙做着管理菜地、烤苦荞粑粑、烤洋芋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杨禄森的母亲今年71岁了,但看上去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位彝族老阿妈每天接待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盐马古道、方壶山等境内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旅游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农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展望发展前景,羊岑乡党委书记张振基表示信心满满。
夏日的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青山苍翠,绿树成荫,潺潺溪水从村中流下,一幅七彩稻田画在田间铺展,不时有游客在寨门前拍照留影。
司莫拉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脱贫之后,为了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农旅联姻、三产融合的思路,以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6月,司莫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党支部 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让每户村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两年来,司莫拉启动了幸福佤乡综合开发项目,还原佤族风情,增加民族元素,建成了佤族特色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等。“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我们坚持科学开发,最大限度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司莫拉。”赵家清说。
去年,司莫拉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0元,比2019年增加7412元。“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做的大米粑粑受到游客们欢迎。现在我开了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李发顺说。
“你身上的彝族服装好漂亮啊,哪里买的,我也要去买一件。”在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彝族插花节的现场,笔者身穿的本地民族服饰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的目光,也为昙华彝绣商店招揽了一波生意,该乡普开英开的手工刺绣店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元。
昙华,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彝族风情浓郁。昙华乡党委政府继承传统、突破创新,以节为媒成功举办中国·大姚2022昙华云上彝族插花节,搭建了一个文化立柱、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云”舞台,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何唱好这出大戏,昙华乡党委书记李瑛正颇有心得:“我们根植本土文化基因深入实施文化兴旅战略,以云赏春景展示风采、云观非遗传扬民俗、云游乡村推介农特产品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宣传昙华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旅游资源和美丽乡村形象,节庆综合带动效应助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正所谓插下一朵马缨花,引得外商来,致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依托梯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文化和旅游叠加、融合的“溢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作品,让游客在红河县可以尽情感受美丽山水、魅力人文。
“我家客栈一年收入有12万左右,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紧邻撒玛坝梯田的龙玛村村民李威高兴地说。同村村民李智聪开起了农家乐。这个地道的哈尼汉子烧得一手特色好菜。游客进来了,他做的哈尼蘸水鸡、梯田生态蛋、梯田鱼、梯田鸭受到大家喜爱,自家梯田里生产的鱼鸭蛋米往往不够卖。“游客一多,经常忙都忙不过来。”李智聪感叹道。如今,龙玛村72户村民中就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4家,全村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
通过项目实施,当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生态修复率达58.69%,逐步形成“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 文化传承”等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在发展农家乐和客栈的同时,红河县还积极建设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中高端和经济型精品半山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打造集“云海、森林、梯田、农耕”等多要素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依托梯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文化和旅游叠加、融合的“溢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作品,让游客在红河县可以尽情感受美丽山水、魅力人文。
“我家客栈一年收入有12万左右,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紧邻撒玛坝梯田的龙玛村村民李威高兴地说。同村村民李智聪开起了农家乐。这个地道的哈尼汉子烧得一手特色好菜。游客进来了,他做的哈尼蘸水鸡、梯田生态蛋、梯田鱼、梯田鸭受到大家喜爱,自家梯田里生产的鱼鸭蛋米往往不够卖。“游客一多,经常忙都忙不过来。”李智聪感叹道。如今,龙玛村72户村民中就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4家,全村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
通过项目实施,当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生态修复率达58.69%,逐步形成“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 文化传承”等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在发展农家乐和客栈的同时,红河县还积极建设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中高端和经济型精品半山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打造集“云海、森林、梯田、农耕”等多要素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