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带来“红利”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带来“红利”

2022-05-23

来源:中国西藏网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向全国游客推荐了113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西藏有3条精品线路入选,分别是“拉萨乡村休闲之旅”“林芝‘雪域江南’乡村观光休闲之旅”和“雅鲁藏布江观光休闲之旅”。在这3条线路中,游客可以体验独具风情的藏式民宿、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感受藏族群众的热情好客,欣赏雪山、湖泊和草原融为一体的壮阔美景,还可以在制作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中收获厨艺技能,在悠悠茶香中放空自我静心养性,在沙地公园享受沙地摩托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长距离旅游受到限制,乡村旅游成为短距离度假的热门选择,迸发出新的活力。但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如何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激发“西藏人游西藏”旅游市场活力,带动乡村美、农牧民富,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西藏依托绿水青山、雪山草地、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各地深挖优势资源,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草原、在湖边、在雪山,人们融入自然,享受民宿,品尝美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个性化、特色化凸显,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选择,一幅幅火热生动的乡村旅游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可喜的是,西藏乡村旅游已从传统农家乐形式向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亲子休闲复合型转变。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要以重点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景区、行政村,打造集考察研学、参观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要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把乡土风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住宿配套设施,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拉近游客与乡村的情感距离;要从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向多业态经营转变,加大营销推广、人才培养力度,打造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在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还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优化基层治理。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可以开展移风易俗、家风建设等活动,让游客感受文化美、精神美;通过倡导和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树立起健康文明新风尚,同时也提升了农牧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乡村旅游还有利于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把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融为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四月芳菲尽,五月絮升华。随着气温回升,雪域高原迎来了最美的季节。人们进藏旅游的热情,也如同这好天气,灿烂热烈。

作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拉萨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

前不久,游客胡小泉在导游的邀请下,在拉萨市达东村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郊游踏青——过林卡。

达东村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拉萨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

走进达东,坐在帐篷里,赏青山之美,听流水潺潺,看蓝天白云,享惬意时光。

得知胡小泉游客的身份,邻近帐篷的藏族同胞还邀请他一起唱歌跳舞、把酒言欢,令他十分感动。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进藏旅游,却是最独特的一次。”胡小泉赞叹道,“这里还有太多值得来旅行的理由,明年我还会再来。”

再一次遇见浙江游客李艳红,是在一家特色藏餐馆。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幸福时光。

与5年前相比,李艳红一头短发变成了披肩发,没有变的是“隔几年来转一转、看一看”的承诺。

“西藏的高天厚土、风土人情时常让我眷恋,这些年来,我基本上把西藏大的景点都跑遍了,但看不腻。”她说,“有时候,光是躺在宗角禄康公园的长椅上看蓝天白云,就能看半天。”

初夏,日渐长,大美西藏正敞开怀抱拥抱八方来客。

5月18日,古城拉萨微风徐徐,艳阳高照。布达拉宫广场上,游客们摆着各样姿势,拍照留念。

游客张博戴着遮阳帽,正调试着相机参数。简单几句攀谈,他便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在他的手机相册中,除了自然风景,最多的就是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甚至不同时节的布达拉宫照片。

“第一次进藏,经过柳梧大桥,隔河望向布达拉宫时,那画面既唯美又令人震撼,我便爱上了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谈起痴迷拍摄布达拉宫的原因,张博说。从那时起,他进藏的第一站就是拍照打卡布达拉宫。

张博还告诉记者,受自己的影响,周边有不少亲戚朋友都来过西藏旅游。“如今,西藏旅游路线已较为成熟,交通越来越便利,相信会有更多人来这里旅游。”

走进乡野,拥抱自然。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西藏需要依托高原独具特色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禀赋,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体验,满足人们对休闲、旅居、田园康养生活的向往,也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