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雪域高原
2025-08-25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曾经,西藏是许多人心中遥不可及的“世界屋脊”;今天,这片雪域高原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的全球旅游热土。2025年8月,拉萨八廓街非遗体验馆内游人如织,游客们正亲手填绘唐卡金线、揉制藏香、体验氆氇织造等传统工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西藏主要靠人背畜驮。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进入新时代,西藏初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49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100%通车。
民航事业迅速发展,全区机场数量由1965年的1座增加到如今的8座,航线由1条扩展至193条,通航城市达81个。航空网络实现了国内主要城市及援藏省份全覆盖,甚至延伸至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家。2021年,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建成通车。拉林铁路结束了藏东南不通铁路的历史,构筑起拉萨、山南、林芝三地间的“3小时经济圈”。
硬件通达的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截至2024年底,西藏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林芝鲁朗)、A级旅游景区174处(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5处)。星级宾馆饭店162家,旅行社459家,专职导游2725名。高原特色旅游饭店、汽车营地、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破解旅游旺季、淡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藏自2018年起推出“冬游西藏”优惠政策,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对全区A级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全免等措施,大力推动“淡季不淡”。四季常游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旅游资源利用率,也让游客能够全年领略“醉美西藏”的不同风貌。
西藏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旅游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八大工程”等,切实使文化和旅游不断交融,提升旅游的厚度和底蕴。
西藏重建、扩建了一批红色遗址,新建了一批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史馆、军史馆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景区景点。截至2024年,全区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总数达43个。
各地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也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如2025年西藏林芝举办的第二十二届桃花旅游文化节,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牧民增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西藏旅游的新亮点。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到藏东南的林芝,西藏各地的非遗主题民宿如格桑花般绽放,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寨、体验非遗项目。
在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藏戏元素随处可见。这里被誉为“藏戏第一村”,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承600多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西曲登社区成立藏戏团,打造“藏戏第一村、高原漫生活”民宿群落,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这里的民宿从最初7户22张床位,发展到85户744张床位。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是西藏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截至2025年7月,这部在拉萨上演的历史题材剧已演出超2200场,成为许多游客在拉萨的“必选项目”。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和农牧民增收致富。2025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12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7%,实现旅游总花费315.52亿元,同比增长10.18%。同期,文旅产业整体产值达77.24亿元,各类活动超5.3万场次,增长21.2%。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西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吸引众多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有2377家家庭旅馆(民宿),农牧民直接和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4万。以拉萨市波玛村为例,该村打造“德吉藏家”品牌,直接带动2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每人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间接带动当地群众500余人受益,每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
截至2025年6月,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2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5.52亿元。文旅产业整体产值达77.24亿元,各类活动超5.3万场次。2377家家庭旅馆、6.4万农牧民因旅游而受益。
从青藏铁路通车到“复兴号”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从外国探险家笔下的“禁地”到千万游客踏足的热土。西藏旅游用60年完成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