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开拓全域旅游新局面
2022-04-15
来源:桂林生活网
“地灵人杰山川秀,物华天宝五谷丰。”全州,自古就享有这样的美誉。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资源,丰饶的物产,凝聚成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州的旅游,是红色的。作为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全州的血脉里流淌的,是1934年冬天那不会淡去的红色血液。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让这片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胜地。
全州的旅游,是绿色的。群山环绕,湘江悠悠……绿意山水中的全州,不负湘桂门户之名。全州的生态,不仅是山与水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和鸣。
过去的一年,全州旅游成绩喜人——全县共接待游客726.39万人,比前年同期增长24.73%,旅游收入76.6亿元,比前年同期增长30.35%;2021年,全州县旅游业以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全州,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后发展地区红色引领全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全州道路”。
城市的色调,往往是其历史的体现。对于全州而言,它的底色是红色。1934年冬天,一场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战役在这里打响。在长征途中,在湘江之畔,无数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铺就了胜利前进的通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这场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湘江战役”的大战,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损失过半,英烈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也渗入了全州大地,让全州从此成为红色热土。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县委书记朱鹃屏表示,全州县积极融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用好用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红色资源,以红色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州县以红色为引领,打响了集红色体验、研学、培训于一体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品牌,在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经典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在全州,红色革命遗产保护利用绽放新光彩。全州县开展的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和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成效卓著,创造了6个月时间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全州速度”。以“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为理念建成生态节约、自然和谐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建设典范。纪念园建设带动了湘桂古道、屏山渡口、凤凰嘴渡口等遗址遗迹和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了一批红色精品线路,让红色革命遗产在新征程焕发出新光彩。2021年4月,习总书记广西视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在全州,“红色 ”成为全域融合发展新模式。该县以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为契机,全面促进“红色 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红色研学等融合业态全域发展。以往不温不火的全州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发展,接待游客数从2017年的92万人次跃升至758万人次的高峰值,翻了8倍。
全州,是灵秀广西在东北部的典范。
温度、湿度宜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全州成为宜居之城。南岭山峦叠嶂,湘江风光旖旎,天湖奇妙变幻……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赐予全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宜人的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更宜游,是对全州最好的诠释。
位于安和镇大塘村委的龙井村,生态环境优美,有龙井溪、龙井潭、飞龙树及古树古墓等景观。2013年,该村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仿生态步道、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龙井桥、文化广场、亲水台,硬化美化村内小巷,建成了千亩油菜花基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游客络绎不绝,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全年游客量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0万元。
像龙井村这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美丽乡村,在全州还有很多,并形成了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全州经验”。全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形成了“景区+农户”“致富能人 农户”等致富模式,以及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毛竹山村”模式。毛竹山村、大碧头村等多个村庄已经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区,实现整村致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在探索全域旅游找亮点、挖特色方面,全州也打造了亮眼的“全州实践”。
全州天湖以四季和天气的不同体验著称,春赏高山杜鹃,夏享湿地避暑,秋观漫天星斗,冬赏南国雪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的滑雪项目。据了解,全州县响应“推动三亿人上冰雪”号召,积极实践国家关于冰雪项目“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作为华南地区首个高山户外滑雪场,桂林全州天湖滑雪场的建成不仅弥补了南方冰雪项目的空白,也为度假区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该度假区的滑雪场已营业了4个雪季,共接待各地游客近20万人次。
高山滑雪作为旅游新业态开发的创新体验,为全州旅游带来全新活力,全州也因此成为华南地区炙手可热的山地旅游度假胜地。这,仅仅是全州探索全域旅游、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一个缩影。全州县突出生态底色、旅游特色,以全州天湖、大碧头、雷公岭等为领衔,建设了国家高山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生态文明品牌,先后荣获广西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县、广西十大最美县域称号,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不论是红色还是绿色,在探索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上,全州县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颇具全州特色的新道路,开拓了全域旅游新局面。
数据统计显示,全州县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个、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四星级(含)以上农家乐7个。三星级(含)以上酒店2个,温泉度假及品牌连锁酒店9个,拥有本地注册及引进的旅行社10余家。自2017年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至2020年底,共接待游客179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80.7亿元。
全州县在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党政统筹,全域联动。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重大涉旅项目指挥小组。建立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旅游事项。明确责任分工,全力狠抓推进落实,建立“县、乡、村、企业”四级联创机制。强化文旅部门的综合协调功能,构建与市场监管、公安、工商等多部门联合的执法机制,形成全县通力配合的工作合力。
规划引领,政策保障。全州县编制完成《全州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此外,多部门联合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全域旅游,形成“1 N”系列支持政策。制定出台《加快全州县旅游业发展暨促进全域旅游开发扶持办法》,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落实各项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
完善设施,补齐短板。全州县的主要景区均连通二级以上公路,目前已建成全州县旅游集散中心和2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成61座旅游厕所,超额完成工作指标任务;建成20公里的脚山铺至城区休闲绿道和35公里的天湖风景道,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融合,丰富供给。全州县一直努力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教育等融合发展,推进红色引领、“红古绿”三色互融,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建成了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示范基地等多项融合品牌。目前已建成的湘山湘源历史文化体育景区,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运动打卡地。
加强监管,文明旅游。全州县建立假日旅游安全协调机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红黑榜”制度、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旅游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及安全救援体系。常态化开展文明旅游宣教,营造安全有序旅游氛围,弘扬时代旅游新风……
该县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探索和实践,让全州全域旅游蓬勃发展。
2022年2月23日,在全州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县长邓世文对全州在过去一年的旅游发展情况做了介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21年,全州县旅游业蓬勃发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人次、旅游总消费分别增长89%、84.3%。这一年,该县强力推进红色文旅项目建设,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大坪渡口遗址公园一期建成使用,游客集散中心、25公里沿江骑行绿道等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6.88亿元。借助红色旅游东风,该县推出3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红色旅游带动服务业加快复苏。大碧头全年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荣获广西第二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桂林“2021年度优秀A景区及度假区”。天湖滑雪场2021年12月25日盛大开幕,获央视《新闻联播》冬季旅游推介,为北京冬奥会助力。桂林高山冰雪温泉体育旅游路线,是全区唯一入选的全国“2022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破浪前行开新局,风劲帆满再远航。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刘雄生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该县正全面提升全州县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切实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力争在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旅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