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民宿迎来全域旅游的“春天里”

江门民宿迎来全域旅游的“春天里”

2022-04-02

来源:江门日报

从寂寂无名到百花齐放,从单一住宿到民宿综合体,从单一作战到抱团发展......依托碉楼、温泉、滨海、田园、古村落等文旅资源,近年来,江门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侨乡特色等显著特点,江门的古镇、古村落、古街等成为民宿选址的聚集地。

当下,江门正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民宿发展带来一片蓝海。江门民宿发展现状如何?游客青睐怎样的民宿?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在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暨“品游江门微度假”启动仪式举行前夕,本报记者深入一线,并开展问卷调查,采访民宿经营者、文旅产业专家,推出江门民宿发展一线调查,共同探讨江门民宿发展之未来。

2018年,苏炎香夫妻俩将新会石涧村闲置的祖屋重新装修,将陈皮、葵艺等文化融入其中。次年,石涧故事民宿诞生,成为我市最早的一批民宿之一。每逢节假日,许多珠三角游客来这里品茗游玩,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如今,石涧故事民宿已发展成集住宿、私房菜馆、房车营地、户外露营地、小花园等服务于一体的旅游旅居目的地。

近三年来,江门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05家民宿,其中精品示范民宿63家,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在精品示范民宿中,台山有44家、开平有9家、鹤山有4家、蓬江有3家、新会有3家。

记者调查发现,因地制宜,以当地传统文化或自然资源特色为建设主题,是江门民宿最为显著的特征。在蓬江,有老屋焕新韵的缘贵苑、墟顶人家;在新会,有山湖相拥的石涧故事、渔家风情的石板沙时光;在开平,有碉楼、村落、田野相映衬的侨乡物语,有乡土文化品牌国际化的塘口空间;在台山,有滨海风情的唐丰民宿、看得见乡愁的望岗碉楼;在鹤山,有乡村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行者龙居、泊瑞和安里等。此外,民宿经营者与游客间相互信任的主客关系,也让江门民宿“有情有义有故事”的内涵凸显。

吾乡美地总经理、广州市民宿协会会长戚兴华认为,江门民宿近年的发展在业界有目共睹。“从无到有,从有到如今形成一批有质量、有设计、有品质的精品民宿,江门民宿发展备受业界关注,江门逐渐成为民宿投资热土。”戚兴华说。

在民宿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诞生了不同的经营模式。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江门民宿主要有以下三种经营模式:一是当地居民改造原有房屋后自建自营民宿;二是村集体或个人租用华侨建筑或老屋,并投入资金进行装修,村集体享有分红;三是由社会资本租用村集体土地,完全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的自营模式。

此外,在一些龙头景区或特色景区周围,民宿集聚态势初显。如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半径2公里内,坐落着6家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宿。塘口镇相关负责人姚瑶介绍,“十四五”时期,该镇将引入20个精品民宿项目,持续扩大民宿产业规模。同样的现象在台山四九镇、海宴镇、端芬镇也较为显著。

同时,特色民宿业也成为乡村建设的新锐力量。民宿的快速崛起,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注入新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利用的积极探索尝试。

开平侨乡物语,台山绿禾闲庐、望岗碉楼、光大雅舍、玄潭原舍,鹤山泊瑞和安里……一座座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旅游民宿,让老建筑容光焕发,让建筑生命延续并走进人们的生活。绿禾闲庐经营者谭秦渝向记者表示,老建筑承载着父辈对生活的期望、对故乡的热爱,民宿成了复活老建筑的新方式。

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有的民宿也在积极探索与非遗文化的结合。石涧故事民宿将陈皮、葵艺等江门传统非遗文化融入民宿建设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乡村旅游体验,也让文化得以彰显。

2020年5月11日,江门开出第一张民宿登记证照。随后,越来越多的民宿走上规范化运营之路,发展势头强劲。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江门民宿发展起点高,发展迅猛。

从文旅资源上看,江门发展民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志红认为,江门拥有大而全的旅游休闲度假资源,在全省可谓首屈一指,如果说其他市的旅游资源是单打冠军,江门的旅游资源则是团体冠军。从资源上看,新会有闻名遐迩的小鸟天堂,开平有广东省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台山的上川岛与下川岛是广东省内比较罕有的海岛资源,恩平是首个中国温泉之乡和避寒宜居地。从地域位置看,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交界处,可谓咽喉之处,坐拥大湾区与粤西两大地区的市场,拥有广东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交通便利,多条高速路贯通全市,处于高铁交通环带。

江门是中国侨都,又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民宿最好的创意来源。戚兴华认为,独特的华侨文化是江门最具特色的元素,江门民宿利用历史建筑、碉楼村落,充分结合“侨”文化资源,与一些凭空而来的网红民宿相比,更具历史文化沉淀。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宿产业发展,以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助力江门民宿实现“弯道追赶”。早在2017年,开平、台山两地通过对当地民宿摸底调查,出台了我市县级民宿管理办法,对民宿标准、门槛、特色等做了相应界定。2019年,《江门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出台,对积极发展特色精品民宿或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区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进一步提高了民宿建设的积极性。2020年,《江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进一步规范全市民宿产业,并对符合开办要求、经营规范等条件的民宿经营单位给予资金扶持。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十大最美民宿评选、推出文旅惠民消费券、推出“民宿入住通”微信小程序,并进行精品民宿旅游线路推荐等宣传营销推广活动,对江门民宿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江门民宿仍有许多难题待解。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台山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品示范民宿数量走在全市前列,现有44家精品示范民宿,占全市精品示范民宿数量总和的69.8%,数量远超其他县(市、区)。二是民宿消费项目相对单一,大部分民宿聚集在乡镇地区,且围绕海岛、滨海、森林等资源的民宿业态单一,主要收入靠游客的住宿、餐饮消费,其他衍生付费项目比较少。三是区域民宿品牌尚未建立,民宿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和规模不大,原创精品民宿品牌知名度较低。四是民宿载体建筑的产权关系复杂,独特的侨楼建筑本是民宿最好的创意来源,但多数碉楼、居庐的产权人分散在国外,产权人关系复杂,制约了侨乡文化特色民宿的开拓。

当下,我市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为民宿发展带来一片蓝海。面对困境,江门民宿发展何以行稳致远?

周志红认为,这些年,广东民宿蓬勃发展,形成了深圳大鹏、广州增城、韶关丹霞、梅州客家等民宿集群。这对江门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首先,江门民宿需形成较具规模的民宿集群,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例如华侨人家集群等,扩大影响力。其次,深挖本地华侨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特色与民宿产业相融合,助力民宿产业发展。最后,确保民宿服务精细化、品质化,体现精致生活的概念。

这种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将民俗与民宿相结合的观点,与望岗碉楼经营者赵慧湘所说的“乡土文化与民宿”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她认为,民宿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乡土情结,民宿经营者必须使民宿做到“既能高大上,也能充满乡土气息”。

当前,江门正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大力发展赤坎古镇、古劳水乡等文旅标杆目的地和目的地沿线的精品旅游民宿,为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展现江门担当。

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接下来,我市将对区域文化、乡土风情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元素融入民宿建设中,借鉴省内外成熟的民宿发展经验,注重游客的入住体验,引导民宿经营者差异化经营,完善民宿配套消费设施,提高经营品质,延长消费链,防止“千宿一面”,建设更多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项目,逐步打造江门特色民宿品牌。江门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邝积康表示,未来,江门民宿将成为农家人的安居之所、都市人的休闲小站、现代人的心灵家园、艺术家的创作天堂和广大侨胞留住乡愁的地方。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