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深耕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梅州深耕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2022-04-01

来源:南方日报

步入侨乡村,闲坐自在楼,听取蛙声一片;漫步桥溪村,踏着古朴石径,感受古色古香之美;置身水美村,铭记峥嵘岁月,感悟红色文化的深重......走马梅县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脚下便是诗和远方。

梅县区先后获评“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2019年1月9日,梅县区凭借客家山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名单。

当前,梅县区正立足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以精品示范、串点成线、整体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山水梅县·客韵乡村”,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产业兴村迈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

每逢周末,南口镇车陂村便热闹了起来,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乡村田园风情。“城区过来也就20分钟,想着带孩子感受家风家训文化,再摘摘水果体验田园乐趣。”说着,游客郑丽艳便拉着两个孩子走进了南源世第。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闲置的古民居。”车陂村党支部书记李立群介绍,2017年,该村引得乡贤蔡敏回乡投资,将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慎轩楼打造成为集文化、农业、旅游、科普为一体的客家姓氏文化大观园。同时,还引进客家一品果园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加之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人气渐渐旺了起来。

“游客多了,生意自然更好了,旺季每天能卖300—500盆仙人粄。”村口南记饶二老字号仙人粄店主饶仕雄笑道。

坐落于粤东山麓阴那山下的阴那村,又是另一番风景:层峦叠嶂的山间烟雾缭绕,延绵曲折的溪流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屋前绿树环绕,恰似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山水画。

在雁洋镇桥溪村,精致的客家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远山含黛、层林尽染,小桥、溪水、山林、民居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客家山居图,犹如世外桃源。

走进千年古镇松口,驻足火船码头,远处天水一色,近处元魁古塔依江而立,古镇水城迷人的轮廓映入心底;行走古街巷道,骑楼鳞次栉比,企炉饼香四溢,诉说着这个古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同村镇,不同景致,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却是相同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下好乡村发展这盘棋,梅县区在开展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推进“1 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同时,立足村庄各自特色,以农耕文化为魂、红色故事为魄、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客家民俗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因地制宜打造形式业态多样、独具自然特色、个性文化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相关延伸产品,推动美丽乡村向产业兴村迈进。

如今,该区已打造24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形成了“叶帅故里·国际慢城”“松口南洋古镇”等多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和教育基地等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抓鱼游乐、赏花摘果等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基地不断涌现。

行走侨乡村,青山掩映,山花烂漫,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宿错落有致。这边厢,游人在南华又庐里感受客侨风情;那边厢,情侣排坐自在楼咖啡馆畅享闲暇时光;不远处的亲子农场,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然而早年间,拥有丰富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侨乡村,没能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也尝试过种油菜花、搞民宿,但留不住客,只赚了个吆喝。”该村党总支书记潘增明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近年来,梅县区在用地保障、财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推出扶持政策措施,目前产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局部规划不合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亟需加强引导和做好长期整体规划。

鉴于此,梅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梅县区)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打造“一园五线六体系”,以期在2025年建成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集成创设、资源要素激活、联农带农紧密的休闲农业创业福地、产业高地、生态绿地、休闲旅游打卡地。

“放在第一位的‘一园’,是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涵盖梅州柚主题文化公园、智慧产业园、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金柚产地仓储与加工示范园基础设施、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等。

“五线”则是指重点打造红色革命主题游路线、田园风光乡村游路线、客家民俗文化游路线、茶田风光名胜游路线、休闲康养体验游路线。

“通过‘一园五线’建设,最终实现打造梅州柚产业化联农带农创新体系、‘红色 乡村旅游’体系、农民土地入股分红体系、客家民俗文化传承示范体系、有机茶园标准化种植体系、中药材产业化种植体系‘六大体系’的目标,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上述负责人说。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