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莫干山被晋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事实上,莫干山历来有名,上世纪初就与北戴河、鸡公山、庐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圣地,此次冠名可谓名副其实。
莫干山有历史、有文化、有风景,它因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雌雄双剑而得名。晋代干宝《搜神记》中“三王墓”最为经典,鲁迅笔下的《铸剑》更带有悲剧式的英雄主义色彩。上世纪初遗存下来的200多幢精致的名人别墅,融贯中西,各具风骚,被誉为“万国别墅博览园”。毛泽东主席1955年有《七绝·莫干山》,以纪此行,有“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之句,此诗意可略窥莫干山苍茫胜境,伟人气魄与莫干山气质互为映衬,堪为莫干山民宿的最佳背景和形象代言。
新世纪初,中国大陆民宿发端于此、鼎盛于此,以致于大家言民宿必称莫干山。莫干山就是中国民宿业的标杆,假以时日,也许会成为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新时代的引领者。
莫干山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江南名山,但江浙人杰地灵之地,有竹、云、泉的山,并非莫干山一处。近年来,莫干山在旅游休闲市场的声名,既有自然天成的美景,又有各方助力。
莫干山近年以“裸心谷|乡”等“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度假目的地,也成为了全国 “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十几年前,和许多资源优秀的乡村一样,莫干山散落的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不知何去何从。这里有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但景区属于浙江省,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门票收益;该地又作为湖州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

整个乡村,几乎没有更多除了小农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社区被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竹林和茶园,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过去十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年,政府牵头,各类规划,各个名目的资金补助,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放眼望去,有效果,却也许不是你心里理想的乡村模样。
莫干山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怀着乡村再造梦想,有设计师,有画家,有文人,有各类组织以及经营者。至此,莫干山乡村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些具有开阔眼界,满怀情怀的中间力量,区别于任何政府组织的规划及建设,带来了先进的乡创理念,清新的文艺气息以及建设资金。他们散落在莫干山,寻找他们认为可以保护和创造的乡村景观,延续莫干山千年文化,同时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
如朱胜萱,寻找到了--庾村被废弃至今的蚕种场,那正是黄郛做农村改造的生产基地。利用庾村这11间蚕种场房舍,来做文化市集,其旧的建筑和格局都完整保存下来,加以修补和美化。
莫干山的洋气在于,洋人来了,洋家乐来了,洋设备来了,漂洋过海的乡创理念来了,景观透露着各种风格,不再局限于乡村的古朴,建筑改造成清新不浮夸但处处有细节,甚至开启了村民们闻所未闻的文化集市。
莫干山的接地气在于,竹子、茶园、桃树、梨树、杨梅树等等统统保留,良田还是良田,山林还是山林,那些建筑和景观如长出来般,既生态又和谐,被改造的景观尽量用上了本土材料。竹子成为造景的一大主角,当地的石材也成为房屋装饰的一大主题,具有莫干山特色的石材挡土墙就是一大标志。
被保护,被设计,被精心搭配的景观和建筑,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村民接受,游客喜欢,政府支持,设计师实现梦想,多赢且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莫干山本身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景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它虽不及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由于莫干山本身就是传统的避暑胜地,因此,大量名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文、石刻以及二百多幢式样各异、形状美观的名人别墅。
这二百多幢别墅形象丰富、无一雷同,分别代表了欧、美、日、俄等十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使莫干山素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美称。
当多元、混杂的现代文明逐渐消减农耕文明时,身处上海、杭州、南京这些大都市的人率先开始觉醒、怀旧、回归,他们开始渴望乡野田园的宁静和平实,乡村旅游应运而生,而莫干山正好静静的等待在他们附近,离得那么近,且千姿百态、独具内涵。
很幸运,莫干山没有朝城市化的模本飞奔,而是呈现一副更具生机的乡野面貌,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城市化逆袭。
当莫干山的乡村旅游有效连接了城市需求和乡土资源时,发挥出了惊人的发酵力。莫干山上曾经被散乱废弃的农房,现在每栋30年的租金高达100万元。
衍生而来的配套产业、出租农房和流转土地等方式,让村里的沉睡资产变成了现实资本。仅莫干山一带的60多家洋家乐,带动的农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转土地收入等财产性收入超过1.83亿元。
在如此形势下,莫干山民宿越发展越得人心,越具凝聚力,越有影响力,这是莫干山长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江南村落,山山水水,自然景观大同小异。要形成“一村一品”、差别竞争,文化包装不可少。
文化就像味精和调色板,丰富和提升了乡村旅游这顿大餐,从而拉动了莫干山民宿的壮大。
当你身处莫干山民宿,那些民国名人一个个向你走来,民宿主人更是津津乐道为你评述。
当你身处莫干山民宿,那些老外在莫干山创业的故事一个个为你呈现。
当你身处莫干山民宿,那些诗文、石刻鲜活起来,越过历史的叠嶂,向你讲述沧桑巨变。
不独莫干山,整个浙江省,乡村旅游都走在全国前列。举例说明:荻浦村总共687户村民,七成以上经营农家乐;燎原村去年有270万城里人入住民宿;富春江畔的芦茨村,几乎整个村子开发成了乡村酒店。跟各地乡村旅游相比,浙江的“投入产出比”明显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