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
2022-01-07
来源:普洱日报
近年来,普洱市各地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实现全市乡村旅游规模由小到大、布局由分散到聚集、业态由单一到丰富的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普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乡村游正在成为行业中“吸粉儿”的主流力量。推动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实现强旅又富民。
村美、民富、产业兴......这是乡村旅游所呈现出的振兴图景,随着旅游的转型升级,普洱市思茅区推动生态资源与休闲度假产业融合发展。
冬日,在云仙乡大芦山村,山间云海翻涌,茶园绿意盎然,朝看云海、晚观日落、游仙人洞、云顶房车露营、走三台岩子栈道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据芦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季湛茳介绍,芦山村跳出产业抓产业,在探索乡旅文化多元发展上大胆创新,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采取村集体经济 公司 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打造茶叶品牌“关山1919 ”和配套的景观景点建设。引进茶叶公司建设有机茶体验中心、“关山1919”品鉴体验中心,将大芦山优美自然风景与茶品牌紧密联系起来,规划推出茶旅休闲精品线路。在季湛茳向记者展示的“关山1919”茶叶初制所暨芦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图纸上,可以看到茶叶初制所涵盖了茶种植、茶旅游、茶休闲等以“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统一鲜叶采摘、加工制作,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品质。同时,统筹发展游客接待、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服务平台,使游客在休闲中体验茶文化。
随着草莓成熟季的到来,南屏镇曼歇坝村也迎来了乡村旅游旺季,路边的鱼庄生意火爆。曼歇坝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员工李迎春拉着鱼、油、米穿梭在各个鱼庄配送着货物。
近年来,曼歇坝村发挥区位优势,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和采摘草莓等特色产业。目前,曼歇坝村草莓种植面积约达630亩,开设了60余家鱼庄。产业发展起来了,百姓在家门口就有钱赚,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服务好村民生产、经营、旅游业发展?曼歇坝村党总支通过中组部给予支持的50万元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撬动了270万元投资,建设了蔬菜配送中心。蔬菜配送中心的成立打通了曼歇坝农户卖菜、农家乐买菜等难题,带动了就业,促进了商贸旅游。据曼歇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邵瑞介绍,截至目前,蔬菜配送中心已联系配送农家乐80户、本地企业5家及部分政府食堂,直接带动曼歇坝村600余户1900余人的贸易往来,带动蔬菜种植农户76户,月配送交易额约17万元,年交易额可到500万元,实现年利润20万元。
“草莓季,鱼庄生意好,周末一天能有25桌客人。还好油、米这些可以在曼歇坝配送App下单,省了我们不少力。”鱼庄老板虞桂告诉记者。
“只要客人下单,无论金额大小,我们都会免费配送,满足客人要求。2021年最多一单,仅一家农家乐就配送了238单。”配送中心负责人陈兴富向记者介绍。
除了建蔬菜配送中心,曼歇坝村还将土地、商铺出租给村民养鱼、开店等,随着曼歇坝村乡村旅游品牌逐渐打响,村集体经济也进一步壮大。
在思茅区,像芦山村和曼歇坝村这样,大力推动生态资源与休闲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特色亮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的例子还有很多:倚象镇营盘山村依托辖区内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旅游景区,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思茅港镇大车树村依托糯扎渡库区水域宽、有一定垂钓基础的优势,拓展垂钓服务;随着百里普洱茶道、龙潭湖、思茅港港口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茅区各村集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户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
那柯里村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因为山陡地少,当地村民一度纷纷外出打工。2007年6月,宁洱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是重灾区。尽管震后恢复重建,政府帮村民盖好了房子,可对于未来,大家心里依然没底。
“做好茶马古道大文章!”经过反复调研,当地确定了发展思路。宁洱曾经是普洱府衙所在地,从这里始发的条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远销八方。
10多年来,宁洱县着力打造那柯里旅游,修缮恢复茶马古道,鼓励村民建新民居,一个以“产业聚集、文化多元、乡愁浓郁、生态优美、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宜游为建设目标的云南省级特色小镇——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让乡村旅游更有味,村里还通过举办“茶马古道乡村旅游文化节”,组织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如骑山地自行车,户外古道徒步走,趣味捉鱼抓鸡摘果子……前来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都说:“是乡村游让村子活起来。”
如今,那柯里的“农家乐”由2007年前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6家,民宿客栈9家、特色小吃6家、民族手工艺品店5家、茶庄4家,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2020年那柯里村共接待旅游人数61.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余元。
像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近年来在普洱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土乡韵带来了美好“钱景”。
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重现盎然生机,而乡村旅游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近年来,普洱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目标任务、责任区分,提出土地供应、投资融资、人才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同时,把乡村旅游发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整体发力,努力走出一条青山原形、绿水原味、文化原真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力量,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旅游业“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来自北京的陈荔已经不止一次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这里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个远方的家。“虽然只待几天就走,但上山采采茶,看看云海,那种体验是都市生活里找不到的。”陈荔说,每次到景迈山,都会选择到景迈人家客栈休憩,当朝阳穿过山里的晨雾时,和其他客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火炉旁,在小院里喝茶、聊天。“大家都很喜欢感受这里独有的乡村生活。”
景迈人家的老板仙贡说:“自景迈机场通航后,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村子与外面世界的距离,一下子被缩短了许多,来景迈山的游客越来越多。”
如今,到景迈山旅游已经一年四季皆有景,许多省外的游客,都喜欢一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体验田园生活,独享乡野情趣,游客从“走马观花”到“下马住店”,完成了从最初的观光、休闲、度假的转型,正在向乡村生活深度体验时代跃升。
截至目前,普洱乡村旅游景点已达60余处,其中国家级4A景区4处,3A景区8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旅游名镇3个,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0个,4星级以上民宿11家,非遗就业工坊21个,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近六成,越来越多的乡村吃上了“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