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开启田园旅居新篇

数字化开启田园旅居新篇

2025-08-28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镇域旅居,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在2025年已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模式。与传统乡村旅游不同,旅居模式强调中长期居住、深度体验与生活方式的融合,而科技则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引擎。

在莫干山镇,2025年的旅居产业数据印证了实质性进展。截至8月,该镇旅居者平均停留时长已达12.3天,较2022年的4.5天增长173%。旅居收入占全镇文旅总收入的67%,直接带动本地就业人口增加41%。这些数字背后,是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和文化体验深度化的系统变革。

 

莫干山镇民宿业主介绍,民宿安装了5G 物联网系统,客人可通过人脸识别无感入住,房间内智能传感器实时调节温湿度,而后台管理系统自动协调保洁、配送等服务的调度。202518月,该民宿能耗降低22%,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

2025年,中国已建成覆盖90%乡镇的千兆光网和5G网络,为镇域旅居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贵州万峰林镇,数字孪生平台将喀斯特地貌、布依族村寨、农田景观进行三维建模,旅居者可通过AR眼镜获取实时导览,植物识别、地貌形成历史、农耕文化解读等信息即时叠加在视野中。

科技应用不仅提升体验,更重塑产业生态。在江苏周庄镇,20258月的水乡旅居数据显示,73%的旅居订单通过区块链平台实现溯源预订,从房源信息、服务承诺到消费评价均不可篡改。当地政府建设的“智慧周庄”平台接入了480家民宿、32个文化场馆和89家农家乐,实现资源一图管理、客流实时调控。科技解决了镇域文旅的痛点资源分散、服务标准化不足、文化体验浅层化。2025年,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乡镇中,旅居产业数字化率已达85%,投诉率同比下降76%

农业与旅居的融合也因科技而深化。在四川郫都区战旗村,旅居者可认养数字农场中的地块,通过无人机巡田和土壤传感器数据,远程了解农作物长势并指导农场工人管理。202518月,该模式吸引旅居者3100人,带动农产品直接销售增长140%

 

镇域旅居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独特性,而科技成为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新工具。

在安徽黟县宏村镇,2025年的数字徽文化博物馆已收录327件古建筑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82项非遗技艺的全程影像记录。旅居者不仅可沉浸式体验徽州木雕、砚雕的制作过程,还可通过AI辅助设计系统,创作自己的徽派艺术作品。数据显示,2025年宏村镇旅居者中,参与深度文化体验的比例达58%,较2022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在云南和顺古镇,AI翻译系统实时转换方言,帮助旅居者与本地老人交流,聆听未被记载的口述历史。区块链技术则用于非遗传承人作品的版权保护与交易,2025年前8个月,当地非遗产品线上交易额达4200万元,同比增长88%

镇域旅居不仅是文旅消费升级,更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在陕西袁家村,2025年的智慧旅居系统接入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旅居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面粉、菜籽油等产品的原料来源、加工过程及碳足迹数据。该系统使当地农副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5%,并带动周边12个村庄加入供应链网络。

绿色发展同样因科技而提升。浙江安吉余村,所有旅居住所均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和雨水回收系统,碳积分APP实时显示旅居者的低碳行为所带来的碳减排量,并可兑换当地农产品或民宿优惠。202518月,余村旅居碳排放强度较2022年下降27%

 

科技并未掩盖所有问题。2025年,数字鸿沟在部分乡镇依然存在。在西部某些地区,老年人对智能系统的适应度较低,导致旅居经济带来的收益分配不均。此外,过度数字化也可能冲淡乡土体验的真实性。科技应当赋能而非替代,保留乡土本真是镇域旅居的核心。2025年,行业共识是科技应用需“隐形化”——服务体验无缝融合,但文化原真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始终优先。

20258月的中国镇域,旅居已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移动,而成为一种科技增强的生活方式。5G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正静默地编织着一张数字田园网络,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让旅居者获得深度体验,让在地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