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创产品频频“出圈”背后是富有特色的IP文化
2022-01-05
来源:腾讯新闻
回顾2021年文化和旅游创意亮点,无论是建党百年接地气的文创产品,还是“万物皆可盲盒”“万物皆可雪糕”,文创已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打卡“硬通货”之一,频频“出圈”的背后显示出文创已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消费。
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工业、数字内容产业、城市建设业、现代农业等相关行业跨界融合。在“文化 科技”、“文化 旅游”、“文化 金融”模式下,文创产业态势升级明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主要是以创意经济为主的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更注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意创新所发挥的作用,是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所在。
对于2021年有什么文创产品卖的最火呢?让我们一起细数过去一年的文创热点从出圈走向大众的经典案例。
对于景区出圈的一些产品,其中有很多的网红产品,春天,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雪糕“火”遍朋友圈。
1654岁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推出的高颜值九层楼雪糕,旺季时一天卖出1000多支……随着夏季到来,各地文创雪糕纷纷“出圈”,引来打卡热潮。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百余家景区推出文创雪糕,一支支高颜值的文创雪糕,根据不同的景区特色去设计出独有的文创雪糕,成为景点IP推广招牌与游客们的“打卡神器”。
当景区遇见了文创雪糕,当文化享受冲击着味蕾体验,刚消费融入场景体验,让舌尖上不止有美味,还有情怀与文化体验感。创产品既能丰富景区消费型文创产品的类型,可吃、可看的旅游文创产品让游客全方位感知景区的文化内涵,打造一张独特的“舌尖上的文创”名片。
展望未来,文创雪糕如何持续发力,让文创产品更接地气、更有创意,则是一个长期命题。文创雪糕要长久发展,需要忠于品质。盲目跟风并不可取,景区、文博单位需要立足实际,增强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创意性,新颖与独特才是创新的底色。
除了“万物皆可雪糕”,“万物皆可盲盒”也快速走红,戴上考古手套,由迷你版洛阳铲探孔定位,青铜虎符、武则天金简等“迷你版”文物都可能在玩家手中“出土”。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三星堆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考古盲盒以沉浸式体验和游戏、解谜等新奇玩法,成为诸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新宠,“沉浸式考古”让年轻人直呼“上头”。
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影响和传播能力,文化可以带来商品价值的增值,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出新的旅游商品,进而提升旅游商品的档次。文创产品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对品位、意味、风尚、情趣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故宫淘宝”店里,仅盲盒文创产品就有5款以上,从明清人物到生日福袋盲盒,故宫的盲盒受到了诸多中国风盲盒爱好者的追捧,更成为许多景区盲盒文创的风向标。
面对热度高居不下的盲盒经济,城市文创开发“文创 盲盒”重点在于如何做。城市文化旅游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支撑、需要有历史的沉淀,使打开盲盒后有多种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都应该有解释力,这就是文创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盲盒的奥秘在于惊喜,但这种惊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特别是与城市文化结合,不能为了创意而胡编乱造。盲盒内涵的IP文化,是IP盲盒的关键。将游客喜爱的IP形象或IP故事与盲盒结合,在盲盒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就有利于形成一种传播。
近年来,多地都推出了红色的文创产品。比如,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文创”商店。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石库门造型的冰箱贴、笔记本及《中国共产党章程》楷书字帖套装开业当天即售罄,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跨界联名的光明小红砖、大白兔奶糖等网红产品,吸引了众多年轻参观者、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此外,契合热播剧《觉醒年代》人物和故事原型的鲁迅书店文创品,也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印有《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封面的白色帆布袋,上市就卖到缺货。
其他景区也陆续推出数字藏品例如华山景区,华山景区紧跟潮流推出了共计10个系列的数字藏品。其中上架售卖的数字藏品:华山四季图、梦回华山图由风景文创团队打造。国风插画将华山的巍峨壮丽展现的淋漓尽致。
时下,在社交网络领域“元宇宙”概念正火。走向那个深度沉浸体验主导的虚拟社会,大众或许能经由智能穿戴设备,真正实现用双手“触摸”甚至“感受”数字藏品。届时,景区文创数字藏品的文化价值就不会局限于小小的屏幕中。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