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区发展特色旅游文创非遗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经济

婺城区发展特色旅游文创非遗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经济

2021-12-29

来源:婺城融媒客户端

近年来,婺城区始终聚焦共同富裕这一主线,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勾勒出从先行先富到带动后富的共富画卷,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富新图景。

冬日虽冷,繁忙依旧。在婺城区罗店镇西吴联村,花卉苗木展示展销中心客商盈门,不息的人流车流,旺盛的商气人气,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2012年建成运行至今,西吴联花卉苗木展示展销中心已成为金华市最大的花卉市场和浙中地区单体最大的南方花卉市场,每年产值可达3.5亿元,净利润超5000万元。”西吴联村党支部书记吴根升说。

西吴联村地处金华市区以北、国家级双龙风景区境内,2018年12月由西吴、罗大门、双林、大舍塘、三甲山5个村合并而成。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因时而变的战略眼光,成功打造了名声斐然的花卉市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谱写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

事实上,在锚定花卉产业方向之前,原来的西吴村进行过多次创业探索。办过坩埚加工厂,掘到第一桶金;成立金华市首家渔业专业合作社,建成金华市最大的养鳖专业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这些产业都会带来污染问题,“我们村离双龙景区近,必须找到一条新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行。”

当时,西吴村还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虽然村民很富裕,但村集体却很穷。用吴根升的话来说,“年收入不足1000元,连开门办公都有困难。”于是,经过多方考察,该村瞄准了花卉苗木产业。西吴村地处金华山山脚,雨水充沛,土质肥沃,花卉苗木的种植历史悠久,更是在199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花卉之乡”。村民们坚信,“将花卉苗木作为村集体发展的支柱产业,再合适不过。”

2010年,村里创建了西吴花卉苗木中转集散中心,果然受市场欢迎。2012年和2014年,花卉苗木展示展销中心一期、二期相继营业,占地170亩,可容纳70余户花卉种植专业户进驻经营。经历过产业变革的阵痛,西吴村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一村富不是富,共同富才是富。如今,在区、镇两级统筹谋划下,西吴联村与周边的后溪河村、建新村,共同成为西吴花卉苗木展示展销有限公司的股东,各方以货币方式入股,投资建成综合物业大楼。“目前,商铺招租已完成,预计年收益70万元。”吴根升介绍,该村通过“强村带弱村”联建项目,努力打造乡村共富样板。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近年来,婺城区聚焦产业共兴,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和美乡村建设上厚植底色、锻造成色、增添亮色,走出一条共富共兴的新路子。

莫道远游不销魂,婺城乡村岂负君?在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白沙溪水绕村郭,满目苍翠绿婆娑;七彩吊桥凭空舞,千年古窑韵味多。“从城市来到泉口村,观青山、赏绿水、看美景,还能体验古窑制作,了解古窑文化,让人觉得特别惬意。”从市区前来乡村游的市民张女士如此说道。

琅琊镇泉口村位于白沙溪南畔,是铁店古窑址所在村。近年来,该村依托突出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成亭台、吊桥、景观小品,匠心打造铁店窑展陈馆、铁店窑文化体验馆、金华酒作坊、村文创中心,白墙黛瓦、青砖小路,一步一景、步步怡情,成为一个高颜值、有内涵的和美乡村。

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现在,泉口村正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美丽生态、美丽资源、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为共同富裕建设添砖加瓦。

隆冬时节,泉口村文创中心却温暖如春。飞檐翘角的古建里,天青色、天蓝色、月白色的乳浊釉瓷器,带着荧光般幽雅的光泽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今年11月中旬,我们在一楼布置了铁店窑陈展,陈列环境、观赏空间都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丰富了研学游、乡村游的内容。”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祥介绍,铁店窑布展仅是村文创中心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引进更多具有婺城特色的非遗项目,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为美丽经济发展添动能。

离村文创中心不远处,铁店窑文化体验馆里也是一派热闹景象。体验馆内古色古香,步入其中,让人仿佛穿越铁店窑洞,重燃千年窑火。10余个体验工位座无虚席,游客们体验着从碎泥、制坯、雕刻、上釉到烧制的瓷器制作全过程,近距离感受铁店窑文化。“自今年6月开馆以来,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陈桂祥介绍,下一步,体验馆还将推出“说、玩、逗、唱”活动,进一步弘扬古窑文化,助力乡村美丽经济。

眼下,泉口村美丽经济如花绽放绿水青山间。陈桂祥充满信心地表示,明年,他们还计划扩展村文创中心面积,进一步丰富功能;计划改造一幢民宿,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配套,走出婺城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新路径。

大美婺城,依金华山,襟白沙溪,挽婺江水,揽南山绿,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半城山水、如诗如画。近年来,婺城区依托优良的自然禀赋,以“千万工程”建设为牵引,全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省级示范美丽乡镇5个、精品村38个、秀美村52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09个。一个个溢满乡愁的和美乡村,由点到面、串珠成链,打通了美丽经济转化通道,打响了婺城和美乡村品牌。

“见逢春古渡,风催归棹,廊桥九曲,十里花妍。”一首村民所作的《沁园春·岩头村新貌》,道出了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村子积极整合村落资源,引进文创业态,实现融合共创,村庄变得既具“颜值”、又具“气质”、更具“活力”,走上了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的发展之路,促进共同富裕。

在“禾居”文创展陈馆,金华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周文跃正忙着策划婺文化集中展示中心的建设蓝图。“该中心位于岩头村新落成的古建里,占地550平方米,将以菜单式、点单式、体验式等方式延伸文创产业链,更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七八家文创企业投来橄榄枝。

两年前,岩头村引进“禾居”文创公司统筹运营乡村旅游,建成金华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并逐步引进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国学诵读、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文创业态。眼下,和美乡村与运营主体共创共赢的局面已成型,文创产业风生水起,每年吸引国学成长礼、研学游、乡村游等游客10多万人次。

在婺州染坊,一匹匹白练慢慢晕染上色。经过从染料提取、扎染、裁剪、缝纫到刺绣的全套工艺,大到旗袍、汉服、茶席、背包等,小到书皮、香囊、手帕等,各式扎染产品各具特色。“刚试穿了一下扎染服饰,既具古典气质,又很透气舒适,就买了一条裙子,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带来的美丽。”游客陈女士说。

与婺州染坊不同,希桐琴箫馆传来了一缕缕悠扬的古琴音。那千变万化的宫商角徵羽,演奏出千年前的天籁之音。希桐琴箫馆入驻岩头村后,将古琴文化融进了和美乡村,通过开展古琴演奏欣赏、培训、沙龙的活动,带着学员自制古琴、演奏古琴、亲历慢生活的方式,为文创产业发展按下了快捷键。

当然,每逢开学季,岩头村又会有另一番风雅景象。一拨又一拨小学一年级新生和他们的家长,身穿汉服,一对一对地穿过文化礼堂的文枢门,开启十岁国学成长礼。盥洗礼、正衣冠、拜先师、敬父母……一系列庄重的仪式让孩子们受到了国学文化的洗礼。

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岩头村的餐饮、民宿经济。围绕旺盛的旅游人气,该村开办了5家农家乐,民宿床位50余张。近年来,全村年均旅游总收入近1500万元,其中农家乐经营性收入7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

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实践中,婺城区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充分挖掘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美丽牧场、文创产业为重要抓手,全域开展文体旅农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游客数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百亿元,绿水青山与乡村经济比翼齐飞。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