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课本游”让知识在脚下活起来

暑期“课本游”让知识在脚下活起来

2025-07-16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书本中的铅字化为眼前真实的山川风物,一场知识与旅程的奇妙共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八月的南昌滕王阁,初三学生蓉蓉一字不落地背完七百余字的《滕王阁序》,迎着江风登上阁楼。眼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画卷,让课本上抽象的文字瞬间有了生命。

2025年的暑期旅游旺季,“跟着课本去旅行”正成为家庭出游的新风尚。当知识走出书本的桎梏,在实景中鲜活呈现,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负担,而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

 

今年暑期旅游市场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携程平台国内旅游产品预订量较去年同期显著攀升,途牛暑假跟团游预订人次增长超35%,春秋旅游预订总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

在火热的旅游市场中,一股以文化为导向的清流格外引人注目——“课本游”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

“不是景点需要课本,而是课本指引了景点”,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随处可见手持语文课本的亲子游客群。他们穿梭在颐和园的长廊、都江堰的堰坝、敦煌的洞窟之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身临其境的体验。黄果树瀑布前,孩子们目睹课本中“万马奔腾”的描写化作震耳欲聋的轰鸣;站在滕王阁顶背诵序文的学生,通过“知识变现”获得免费登阁的机会。

在兰州黄河岸边,茶摊成了最抢手的地盘。游客们泡着三炮台盖碗茶,天南海北地闲聊。数据显示,兰州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47%,酒店入住率连续三个月超过85%。气候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清凉经济”正重塑着传统旅游格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在这个暑期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当知识从纸面跃入现实,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江西,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庐山,亲身体验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险秀;在云南,孩子们踏访洱海,寻找《走月亮》中描绘的风光绮丽。一位曾带孩子游历吐鲁番的家长回忆:“孩子在二年级课本中学过《吐鲁番》,就一直想尝尝当地的葡萄。这次不仅尝到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

浙江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多样范本。临安区天目山的月亮湾漂流景区,抖音平台预售量已达6万人次,7月以来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

而淳安大墅村复活千年“水龙节”民俗,村民用笋壳手工复原水龙,水花激扬中重现串尾、摆龙舟等古老仪式。游客在参与摸鱼、打水仗等亲水游戏时,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长兴县小浦镇方言村,戏曲培训班的孩子们穿上戏服,跟随老师学习身段和水袖技巧。家长吴莫云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戏曲的文化要传承给下一代,暑假带孩子来学习,既丰富生活又发扬传统文化”。这种浸润式学习,让文化传承不再停留于说教。

研学产品的设计正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转变。各地结合课本内容,推出系统化的研学线路,让“玩中学”有了专业支撑。

湖北荆州推出四条“神级线路”。探古线串联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楚王车马阵,在楚王车马阵,孩子们踩在玻璃栈道上俯瞰164匹骏马遗骨组成的车马军阵,通过VR技术体验“楚王出巡”场景,春秋战国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考点;寻梦线对接九号宇宙航天探索中心和航天科技文化园;山水线囊括荆州园博园和松滋洈水;乐园线则聚焦方特东方神画和海洋世界。

 

这些线路设计巧妙地将课本知识点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在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孩子们与出版社编辑共读鼓岭绘本《十一枚邮票》,将中外交流史转化为生动故事。

“悦读遵义”文旅IP的实践,展示了一种更深度的融合模式。沙滩村的晒书节上,参观者用刷子拂过宣纸,将《遵义府志》的记载拓印成笺。

在昌吉州,图书馆策划的“阅·走昌吉”活动通过四场免费研学,带领712岁儿童探访美术馆、非遗展厅、清代粮仓和国学书院。每个站点配备专业讲解和书籍推荐,如《非遗里的中国》《带一本书去昌吉》,并融入传统文化手工体验。

这种“文化+旅游+阅读”三维融合的模式,在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等地同步展开,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

浙江嵊州越剧小镇的“东方神话夜”,将文化体验推向高潮。千灯点亮东方美学:萤火虫巡游的昆虫童话王国,流光溢彩的脸谱花灯区,憨态可掬的熊猫乐园灯海。

1600℃非遗打铁花如祝融火雨垂落,飞天火壶喷吐三米烈焰,越剧清音在夜色中流转。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带动发展的活水。

这些活动将自然馈赠与人文创意结合,让游客在炎夏中享受清凉与文化盛宴。当书上凝固的铅印画面呈现为鲜活的现实美景,描绘的文字顿时有了灵魂。“玩时还得学”的无奈变成了“玩着也要学”的自觉,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