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形成古河州全域旅游圈
2021-12-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出土于临夏,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自秦汉以来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称河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独特,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艺、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等11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命名为“中国砖雕文化之乡”。
临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高峡平湖、炳灵丹霞、雪山草甸等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临夏旅游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凭借着生态资源的优势,临夏州以发展全季全城旅游、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叫响“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旅游品牌。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其中4A级7家、3A级9家、2A级3家。
近年来,临夏州以文化立州、旅游富州、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全力打造文旅百亿级首位产业,全面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遏制水土流失,对于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沿着新建成的旅游扶贫大通道,临夏州各县市的城市环境稳步提升,宽阔的城市广场、古朴优雅的街景等,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临夏州旅游扶贫大通道全长270公里,贯穿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的旅游景点,沿途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沿线修建了游客栈道、景观台,同时在道路沿线设置有停车场、旅游公厕、自驾游基地等附属设施。”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维安介绍,临夏州旅游扶贫大通道的建成,有效挖掘了全州旅游资源优势,在全面优化提升交通路网体系,进一步盘活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交通“加速器”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文旅产业,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增添了蓬勃生机。
目前,临夏旅游扶贫大通道和政段、临夏县段、积石山段已全线贯通,正在进行道路沿线的生态保护、治理、恢复及旅游附属设施的完善工作。
古河州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
郭维安说,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坪遗址,刘家峡、盐锅峡、炳灵寺石窟、折桥镇折桥村等,已经入选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在推进乡村振兴之时,南龙镇利用草滩自然风景资源,建成了网红桥、彩虹滑道、观景亭、水系景观等设施。”临夏市南龙镇金色草滩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负责人祁春龙说,他们实施了100多亩“米改花”项目,打造了草滩烧烤烤吧,已经形成了集赏景、游玩、美食为一体的草滩田园旅游发展格局。
“目前,临夏州新创建A级景区6家,其中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八坊十三巷、大墩峡、法台山、万兽谷、胭脂湖、草长沟等景区创建为4A级景区,全州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24家。”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韩玉红说,八坊十三巷“城中村”变身文化旅游新地标,松鸣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折桥镇、太极镇、松鸣镇获得“甘肃特色气候小镇”称号,临夏市、康乐县分别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八坊十三巷、胭脂湖景区入选2021新甘肃十大新生景区,2021年康乐县纳沟村被评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临夏州抢抓机遇,以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为背景,找准区域旅游定位区位优势,推进旅游大项目集群发展。目前,投资10.7亿元实施的永靖县黄河三峡刘家峡景区等18个文旅项目都已建成运营,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等项目已经落户临夏,这些旅游大项目的建成,将为临夏旅游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1年1至10月,全州接待游客14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9亿元,同比增长25%。”郭维安说,全州形成了政府、民营、国有共同参与文旅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随着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步伐加快,临夏州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效益与绿色产业呈协调发展之势,已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古河州全域旅游圈,旅游业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