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悦赏乡景,探索乡村旅游秘境

贵州:悦赏乡景,探索乡村旅游秘境

2021-11-15

来源:贵阳网

近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发挥贵州省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优势,到2025年,在全省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00个,在中国传统村落新增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200家以上,打造50个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

方案提出,一是要做好规划布局,推动差异化发展。对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非遗技艺、文物保护单位、乡村旅游发展等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找准发展定位,着力发展一批特色文旅乡村。把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纳入各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或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等有效衔接,支持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集中区域集中连片保护发展。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内涵。支持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善提升游客服务点(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鼓励配套建设风景道、骑行道等道路。利用现有传统建筑、闲置房屋等,建设一批村史馆、博物馆、非遗馆、乡贤馆、名人馆等文化设施。科学规划景观布局。三是要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人文内涵。坚持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发展农事体验、文化体验等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民宿和高级农家乐等,打造旅游演出节目、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等。四是要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发展质量。加强招商引资引智,招引一批优强企业。探索引进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或团队等方式,提升运营效果和水平。加强对本地乡村旅游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推动本土企业做优做强。加强引导和教育培训,在村落、村寨培养一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的出游率稳步提升,乡村或将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潜在客源市场。

从“避尘世”“寻桃源”到“休闲娱乐”“回味乡愁”,乡村之美在时代的转换中变得万象纷呈。贵州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样板,全省有724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312个村寨入选中国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11月是盘州市妥乐村最热闹的时节。这里溪水潺潺,风景秀丽,村在林中,人在树下,古朴清幽。妥乐村有银杏树数万株,其中,有1200余株古银杏,树龄均在300年以上;树龄最长的达1500年,是世界上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每年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金黄的叶子爬上青瓦,挂满枝头,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如诗如画,吸引着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打卡。

青年摄影师李漫从杂志上看见妥乐的照片后,便计划着一定要来这里“赶秋”,把那些热情绽放生命的树叶全部收入“镜中”。处在最佳观赏期的银杏林没有让李漫失望,深浅交错的金黄叶随风飘落在青瓦白墙间,乡野绚烂、山林斑斓,落叶铺满了石板小径、黑瓦的房屋,就连村中清澈透明的溪流和溪上的石桥,也被扇形的银杏叶装点成了金色。“置身其中,就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李漫感言,“这是大自然最无私的馈赠,妥乐之美,浑然天成!”

与妥乐村一样,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苗寨也是树的世界,这里四周密林环绕,深藏在月亮山麓茫茫林海中,更有“秘境”之意。不同于妥乐村的是,岜沙的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生命意义”。一个人,一棵树,生命在轮回中升华为永恒。

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置身其中往往难辨方向。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味。这样原生态的环境,衍生出颇具特色的歌声。滚新江是岜沙土生土长的老歌师,只要面对这片茂密的土地,他便可以随时而歌,为丰收而唱,为一树一花而唱,歌声平和低缓,歌词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而在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观游村,有一神奇的地下溶洞,内藏着30多个梯级绿滩、10多处梯级细瀑和千奇百怪的石笋群以及壮观奇特的钙华池,被当地人称为石龙洞。石龙洞不仅壮观、大气、精彩,且极具科考价值和开发价值,层层叠叠、流水淙淙、千奇百态的景象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贵州苍山如海、万峰成林,森林覆盖率达61.51%,为全球森林覆盖率的2倍,全省面积92.5%都是山地和丘陵,在大自然的浩瀚伟力下,一个个散落其间的乡村被缔造成了奇观异景,美不胜收。

山野环抱的云舍村,位于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是国家4A级景区。与巍巍雄壮的梵净山相比,云舍村显得更加朴实自然,而云舍·姑苏小院便是这片自然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2019年5月,经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对口帮扶江口县工作组牵线搭桥,苏州文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建设运营团队走进云舍村,打造了一家“苏州标准”的精品民宿,为当地的民宿业发展推波助澜。云舍·姑苏小院在原有土家族民居的基础上改造建成,以分散式小院的方式呈现。尽管姑苏小院融入了苏州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但本地的土家族民居格局、木结构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在云舍·姑苏小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游客谌冰表示,“云舍村是一个很适合度假的村庄,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每个角落都带着自然的气息。云舍·姑苏小院的风格与这里的风景非常搭配,给人舒适怡然的感觉。每天推开窗就能见山水,就算长久住下去都不会感觉到视觉疲累,反而还会找到家的感觉。”

实际上,可居可游的乡村民宿不仅给游客带来了旅行的松弛感,也让开办民宿的人获得了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荔波樟江畔,陈静和丈夫刘章平一起打造了颇具田园风格的意境别院。意境别院总共有13间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夫妻俩亲力亲为的成果。

为了让民宿风格更加“田园”,他们寻找来大量的废弃木材,经过刘章平的打磨改造,一块块拼接成可以利用的装饰品,从墙院到屋内,运用原木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生态自然的感受。在陈静看来,这是生活的慢节奏,令人放松且自在,于是也想把这份自在传递给更多的游客。

近年来,贵州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日益受到市场热捧,一批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红民宿不断涌现。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地道体验民宿奖”和获得2020年民宿界“黑松露奖”的黔南独山群山之心民宿,入围“全球十大必睡民宿”榜单的安顺坝陵河阅山匠庐,还有获得“贵州十佳特色民宿”的黔西璞墟化屋民宿等。

农村因旅游而美,农业因旅游而兴,农民因旅游而富。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振兴乡村的有效渠道。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