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文旅融合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蕉岭文旅融合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2021-11-03

来源:南方日报

蕉岭县,梅州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中国生态文明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今年国庆期间,文福镇逢甲村瞬间成了蕉岭县的热门景点,前来参观丘逢甲故居——培远堂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蕉岭县不断加大对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利用。仔细摸排历史文化资源,多措并举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保护活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在此项工作的推动下,一座座名人故居、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并有效地激活了当地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而历史文化资源背后承载的故事、传承的精神文脉也在口传心授中延续。

竹制收纳盒、竹斗笠、竹篮子……在蕉岭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广华的家中,各式各样精致的竹编制品摆满了客厅的柜子,这是他引以为傲的东西。“这是竹斗笠,之前还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就常常带着自己编织的竹斗笠。”见到笔者到来,陈广华高兴地介绍起他的宝贝。
陈广华已69岁,却声如洪钟,“竹编这门手艺,从曾祖父开始往下传。我的爷爷、父亲、叔叔都会编制竹制品,经过多年传承、创新,我已经掌握了上百种竹编工艺品的制作。”
相比于市面上的竹篮子,陈广华制作的竹篮子在选材上更讲究,选用的竹条更细,因此制作出的竹篮子缝隙更小。精致小巧的竹编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上世纪80年代,陈广华曾带着它们参加广交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外国商人喜欢这种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在广交会上,不少外国商人前来询问,订单也跟着来。”回想起当年参加广交会的情形,陈广华骄傲的表情溢于言表,嘴角上扬。
时代更迭,工业化生产的到来,让竹编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小。
陈广华向笔者展示他制作竹编的过程:先用柴刀将竹子劈成一根根细条,用工具磨去细条上的毛刺,最后再进行编制。即使是制作一个最简单的竹篮子,也需劈上近百根细竹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陈广华坦言,虽然自己已经是熟手,但是制作一个竹篮子也需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制作效率无法提升,产量受限,加之全国各地竹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前来购买竹编产品的人开始减少。渐渐地,学习蕉岭竹编技艺的人也跟着减少。“有能力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工作,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不多了。”陈广华说,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太大兴趣学习竹编技艺。
陈广华曾试过向村内的青壮年推广竹编技艺,但却收效甚微。“虽然现在传承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我还是经常会拿起老物件练练手。”说起传承,他有些无奈。
蕉岭文化底蕴深厚,曾涌现出丘逢甲、谢晋元、黄香铁等风云人物,也留下了一批如张氏正骨、广福豆干制作技艺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管理意识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等因素,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陷入消失的泥淖中。
历史文化资源中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杰出智慧和精干技巧,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杰出的创造力,是悠久灿烂的文化瑰宝。

“听说县里每年会发放一笔专项补助资金给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的计划是利用这笔资金寻访更多传统竹编传承人,或者只要有人有心学习了解竹编技艺,我都会手把手指导。”在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的建议下,陈广华还考虑待条件成熟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绍竹编技艺,让这门古老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适度开发,让故居“活”起来,就是最好的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不改变故居的原貌上,对故居进行修葺;以修缮名人故居为契机,让“耕读传家”理念在故居的保护中继续传承。
步入丘逢甲故居,历史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一砖一瓦,一桁一梁,都昭示着这座建筑的年龄。丘逢甲故居简介中提到,丘逢甲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共55间2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龙屋。
“说起蕉岭的教育历史,丘逢甲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蕉岭县博物馆副馆长邓晓如说。
据蕉岭县县志等资料记载,1904年的夏天,丘逢甲在镇平县县城的“桂岭书院”旧址,创办了一所专门培训小学师资的学校,取名为“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是年冬天,丘逢甲又转而着手筹办族学,倡导利用乡间各族的族田收入,分别在镇平城东的东山和文福乡员山创办两座族学堂。
从故居出发,在黄遵宪等嘉应州开明人士的支持下,丘逢甲又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先后在嘉应州以及江西寻乌、福建上杭、武平等地,劝办学校上百所,使当时嘉应州(今梅州)成为全国新式学校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蕉岭县先后四次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修葺,编制故居所在地0.5平方公里范围的《丘逢甲故居保护规划》并通过评审和公布,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置7名工作人员编制,加强对故居的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老建筑背后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故事,是故居的珍贵所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在不改变故居的原貌上,对故居进行修葺。”邓晓如说。

近年来,蕉岭不断扩大丘逢甲的知名度,通过在不同媒体刊登丘逢甲的相关报道、整理出版丘逢甲相关书籍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丘逢甲,吸引更多人前来故居参观,并通过不断完善丘逢甲的爱国精神、耕读传家理念也在参观中得到传承。

“丘逢甲的故居保护得很好,逢甲村的环境也不错,自从退休之后,我便常常和朋友驱车到这里游玩、参观,平时朋友来蕉岭,我也会带他们前来。”徐广华是蕉城镇的居民,适逢天气晴朗,他与三两朋友前来故居参观。

把三及第纳入县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对其传承的技艺进行一系列的挖掘和保护;弘扬当地的饮食文化,树立行业规范标准,延伸健康旅游养生生产链条,推动"蕉岭三及第"走出梅州,走向全国。

蕉岭对三及第的传承技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挖掘和保护。蕉岭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更好宣传、推广“蕉岭三及第”,做好非遗文化传承,蕉岭县通过制作三及第宣传小册子,创办“寻味蕉岭”专栏节目,打造蕉岭县寻味美食旅游线路、蕉岭三及第征文及短视频征集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打响“蕉岭三及第”美食文化品牌。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