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要,文化为魂,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创新为要,文化为魂,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2021-11-01

来源:民生周刊

秋夜微凉。高低错落的土墩上,夜游的客人和面前的百亩红高粱一样,挤挤挨挨,等待一场大戏完美的结局。灯光亮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被投射在328米长的夯土墙上,让人心潮澎湃瞬间穿越。

刚刚开业4个多月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迅速成为游客感知中原文化的新窗口、新爆点、新地标。

旅游是眼球经济,竞争激烈。河南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强产业是关键。我省各地各部门正以超前的眼光,将文旅文创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力争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更有作为、更加出彩。

在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成为全省“十大战略”中具有明显行业指向性的战略。这意味着文化旅游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大局之中。

落实“十大战略”,需要一个个具体项目来推动和落实,需要创新驱动来营造新的文旅生态体系。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什么引人入胜?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我们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迭代产品,它叫戏剧幻城。我不想做主题乐园,想做一个不同的、以严肃艺术为根本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王潮歌在接受采访时说。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占地622亩,拥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经过大量的创新实验寻求最佳视觉表达。其中“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8个升降台,5个旋转升降台为主要载体的遗址剧场,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56道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游客们由衷感叹。

为了一部戏,抵达一座城。“在剧场酒店住了三晚,从早到晚泡在城里,刷了20场剧,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奇幻之旅。”粉丝们在线上呼朋唤友,在线下解锁N种新玩法,迅速将幻城推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三部主剧,《幻城》表现的是河南的历史荣光,《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则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讲述了中原大地的创痛和涅槃。苦难和辉煌在这里交织,观众不时泪目。

剧目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听这苦难的故事?因为你可以忘记苦难,却不能忘记人性的光芒。麦子、粮食、土地,故事折射的正是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的优秀品格。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上演的剧目传递的正义、忠诚,对美的向往、对生的渴望等,赢得了游客的共情共鸣。

作为一部鸿篇巨制,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把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将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创新诠释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正是其打动人心的成功所在。

在旅游城市目的地建设中,文化、艺术和时尚元素的融合极为重要。

可喜的是,数据分析显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近三分之一游客,是为观剧专程而来,这对河南打造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南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旅行业的领导者、从业者,抓住了新时代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扩大影响力。

首先,河南抓住了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制度创新成为最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跨部门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正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结果。

其次,河南抓住了国家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从美好风光到美好生活,当代旅游消费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河南不断提高质量,各种新的文旅场景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消费升级的更高需求。

当然,河南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第一,文旅文创融合能否做到真正融合、真正一体化发展?融合的核心是产业融合,更需要管理者理念更新。第二,如何把握住数字经济的机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数字经济进乡村,实现新型创意农庄等业态的构建。第三,怎样做好区域联动?比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需要九省区联动,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总之,河南需要建立整体思维,从政策协同、机制建立、平台搭建等方面集中发力。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