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

山东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

2021-09-27

来源:中国网

自古以来,山东的“海”与“仙”相伴而生,无论是秦始皇、汉武帝蓬莱山上求仙,还是神秘面纱下的海市蜃楼,“仙”以山东“海”的品牌形象存在,已经有两千年之久。

地图上的中国如雄鸡展翅,位于咽喉要处的山东半岛伸入黄海、渤海之间,3200公里有余的海岸线勾勒而出,占全国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引航,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区性港口成带环绕,聚集成为“群港璀璨、向海图强”的山东海岸格局。

如今,“仙境海岸”是对山东省蓝色休闲旅游的具象解读,也是构成“好客山东”这一传统品牌形象的浪漫篇章。

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仙境海岸”已成为《山东省委工作要点》《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在《山东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海洋文化旅游布局及产品策划也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聚焦省内版图,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旗鼓相当,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成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河海同汇、人海共兴”的半壁江山。全省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91.5%,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生态“高颜值”,是山东从海洋强省出发,向滨海旅游强省转型发展的“高起点”。

从陆地向海洋,从城市到乡村,从观光到度假,山东以海岸线为起跑线,打造“高品质”蓝色休闲,亮化“高标准”乡村度假,是“好客山东”为深化全域旅游而提出的“高要求”,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战略发展筑起“高速路”。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城市到乡村,从观光到度假,山东以海岸线为起跑线,打造“高品质”蓝色休闲,亮化“高标准”乡村度假,是“好客山东”为深化全域旅游而提出的“高要求”,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战略发展筑起“高速路”。

聚焦“一核两心、三区四带、十组团”的海洋旅游空间结构,以青岛为核,潍坊、烟台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点带面、串珠成链,辐射带动乡村旅游的市场活力,激活海洋休闲度假“入乡随俗”的产品潜能。

日照-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滨州“三区”鼎立,与“四带”环绕分布,沿济青高铁方向的中部旅游带、环渤海北部旅游发展带、青烟威日东部旅游带、沿京沪高铁二线南北旅游带,共同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发展的大动脉。

十个主题海岸,实现区域团战,按照区位优势、文化资源、生态特色划分而成的海洋微观“十组团”,为滨海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勾勒雏形。

万变不离其“仙”,山东的蓝色休闲生于乡村。立足“仙境海岸”,与乡村旅游再次深拥。以“乡”为田,以创为进,以融为源,千业百态共促乡荣,成为滨海乡村休闲度假发展的毛细血管,实现“产品串起城乡、业态联动区域”的蓝色休闲集群化发展模式。

山东滨海的根基在古村落,古村落集群化发展中呈现出的乡土、乡情、乡俗、乡愁等相关文化旅游要素,成为滨海乡村旅游发展中“原乡”的表现内容。

位于威海市荣成宁津街道的东楮岛村,拥有400多年建村历史,现存海草房650间成为“生态民居活标本”,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乡村记忆馆里定格了百年渔村的兴衰变革。隔壁东墩村一座海草房里,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的故居原址已打造成为民俗文化展览馆和红色教育基地。

同在宁津街道,留村的元代墓葬群标记了古村落的来源,以根雕、书画闻名的艺术家工作室聚集区,成为承前启后的非遗文化传承地,艺术创新的拓展空间。

像宁津街道这样的乡村旅游集群区,在山东滨海乡村旅游发展中并不是个例,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东麦窑村,以渔村特有的石头房子为建筑原形,依托“山、海、居、渔、墨”为资源起点,打造“仙居崂山”民宿群。此外,冰雪魔方项目为乡村旅游发展增一筹码,青啤1903、影视拍摄基地等体验型业态,为探索乡村旅游区域化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回归“乡土”,以古焕新。将古村落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工程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保护以古为韵的乡村建筑,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以历史为底色,以修旧如旧为思路,打造乡村风味原产地。

展示“乡情”,美化村容。绘制一村一墙一风景,合理利用乡村墙面、街道等闲置空间,涂鸦村成为乡村风光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地。

体验“乡俗”,唤醒“乡愁”。一批具有收藏、陈列、布展、宣传等功能的乡俗展览馆、乡村文化记忆馆、村史博物馆,打开了乡土文化、乡风治理的展示窗口,成为会说话的乡村会客厅。

聚力“乡贤”,传承非遗。乡村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守护,在创新中传承。宁津街道的留村作为一个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胶东古村,注重文化保护与创新,打造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文化基地、非遗工坊集群,以点带面,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

整合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资源、生态科普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高质量研学课程体系,制定多类型主题研学路线,加强研学行业监管力度,山东乡村研学游成为青少年融入自然、回顾历史的第二课堂。

延伸滨海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培育滨海休闲度假民宿集群。民宿不再是单一业态,以特色生态、区域文化为依托,以海草房、海景房、石头屋、集装箱、帐篷屋、树屋、露营房车等类型民宿为划分,民宿集聚区已成为具有独立吸引力的新型休闲度假区。

在烟台市养马岛上,50多家渔家乐及精品民宿先后落成,86号民宿等客房在旺季成为一房难求的“热门景点”。另一边的长岛,升级“海上仙山”品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海岛休闲度假游。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宿与海岛旅游同步升级,目前已打造1000余家星级渔家乐及高端民宿度假集群,长岛壹号院民宿获评烟台市十佳精品民宿。

东营市以发展民宿为切入点,利用农村闲置老旧住宅,融合优质文化特色,为旧屋换上新装。建设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大力扶持引导精品民宿发展,通过新汇东海岸旅游度假区民宿提档升级,城里城外文化生态农场等精品民宿发展日益成熟。

山东沿海七市向海而生,是山东半岛经济共同体的参与者。然而,面对资源分布不均、发展水平参差的现状,七市布局“双向联动”合作模式,才能实现多维互补的发展愿景。

从地理区位角度来看,以城区王牌项目辐射郊区旅游,实现城乡联动;以品牌景区、度假区带动乡村旅游,实现片区联动;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盘活古镇、古村带状发展,实现新旧联动。三种区位联动,是开启蓝色休闲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的“先行棋”。

山东沿海七市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滨海沿线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尝试片区联动,达成客源共建共享机制,相对应地开发资源互补型旅游主题线路,深化“上山下乡、入山出海”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是实现全海岸共荣、全资源共享的“格局棋”。

大片区联动、小片区相依,以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双文明”建设规范乡村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建设双联动;围绕黄河、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借力打造“交点”片区,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双联动,是乘势起航的“东风棋”。

对于山东而言,海的故乡在乡村,与城市蓝色休闲彼此区别又互为补充。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完备的滨海休闲产品体系撑起乡村旅游微度假模式的脊梁,日益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了休闲旅游张弛有度的体验感。

蓝色休闲与乡村旅游本是相依而生的,乡村成为实现蓝色产业的广阔空间,旅游产业反哺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