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旅融合 提升城市品质
2021-02-04
来源:昭通日报
2月2日上午,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主题为“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旅游发展逐步壮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回应,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昭通古城秋高气爽
健全服务体系 普及文化惠民活动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设施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137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连续创建“送文化百千万工程”、“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深入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持续举办展览、文艺活动、培训班、公益性讲座、艺术普及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借助“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新春送温暖”、“欢乐下基层”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力保障了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权益。
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扫黑除恶、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时代课题,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700多个,为送戏下乡、艺术赛事、交流演出和项目申报奠定基础。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风化俗,昭通市共建成11个县级中心、134个所、1080个站,6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通过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发动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文明单位帮扶共建9个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帮助易迁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保护文化遗产 开展非遗传承名录建设
截至目前,昭通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至5处,三级以上文物增至293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增至107项,30余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得到维护修缮或抢险排危。14处中国传统村落、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威信)、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豆沙、牛街),绽放活力,“文化点亮昭通行动”亮点纷呈。
昭通市“端公戏”、昭阳区“四筒鼓舞”在2020年获选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昭通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实现历史新突破。
近年来,昭通市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喜人。水塘坝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昭通简史》即将出版,借助“凤凰计划”柔性引进人才“周忠和院士工作站”、“何建明工作室”、“云南人类起源与环境演变联合研究中心”落户昭通。十三五期间在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昭通盐津县豆沙关悬棺葬调查等10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其中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入选“2020年度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
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建设智慧旅游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9.89%,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年均增长22.66%。旅游产业增速高于同期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目前昭通市共有A级景区14家,其中4A级景区有1家,“十三五”期间增加A级景区11家;有3星级及以上饭店10家,其他住宿单位2622家;新增23个省级旅游名镇(名村)、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 、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1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优化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版块,持续开展旅游智慧化建设。现有14家景区完成智慧化建设,发展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构建景区智慧化导览,推进昭通智慧旅游和旅游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昭通市还借助“南博会”、“旅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平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提升旅游知名度影响力,获得“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首批国民休闲胜地”称号。
尤其在疫情期间,昭通市文旅系统担当尽责,落实落细“关、停、退、报”防控举措,妥善安置滞昭游客3万余人,坚决守住了文旅系统的安全阵地。期间,帮助相关企业申报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办理旅行社暂退质保金和导游延期换证,为相关企业申报防疫资金补助600余万元。
大力支持文学创作 打造“文学之乡”
2020年9月15日,“文学之乡”授牌仪式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行,进一步提升了昭通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昭通文学》《昭通作家》及县(市、区)文联刊物致力于发现和培养新人,推介本土作家作品,2020年12月8日,《昭通文学》《乌蒙山》《赤水源》获“云南文学优秀内刊”称号,昭通文学创作已成为全国不可忽视的文学热土,成为云南文学创作的重镇。
“十三五”期间,昭通作家在全国各文学刊物发表作品2000余篇(首),昭通作家的作品多次获得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省作协创作奖等奖项。吕翼、樊忠慰、沈洋等人获得“昭通名家”称号。
沈洋的长篇小说《万物生》、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杨恩智的长篇小说《普家河边》、王单单的诗集《花鹿坪手记》先后被中国作协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特别是2020年,是昭通文学继夏天敏获鲁迅文学奖之后的又一个收获之年。9月25日,昭通作家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0月10日,昭通诗人芒原获第18届华文青年诗人奖;12月9日,沈洋的中篇小说《易地记》获第十一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
同时,推出了继昭通文学现象之后的“昭通微电影现象”,实现了文学作品向影视产业的转换。2016年,36集战争情感剧《锻刀》成为本年度央视“收视王”。2021年,40集电视剧《万物生》有望成为继《锻刀》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