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百亿项目群催生全域旅游大格局
2020-12-11
来源:金台资讯
建设美丽乡村,生态须优先,规划要科学,项目是关键。伊通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引入百亿项目群,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打造出全域旅游大格局,使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富裕、文化更多彩。“美丽乡村”呼之欲出,闪亮登场,项目建设立头功;一村一品,榛林花海覆苍山;一镇一特,鹿鸣满乡尽欢舞;宜产宜业,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亿项目群催生全域旅游大格局——伊通县近年来引进了总投资额达数百亿元的项目群,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形成“城乡皆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使美丽乡村建设“千里莺啼绿映红”。
“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其中项目建设唤醒了七星火山和满族文化等独特性资源,让它们披金戴银闪亮登场,使伊通走出本地旅游市场,进入国家视野,提升核心竞争力。”伊通县委书记张恒说。
32个亿元以上大项目,照亮了伊通的现实与未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龙头项目——伊通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其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由吉林省九和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分三期进行。项目区以“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创新高端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为主题,通过梯次开发建设,打造集产业、旅游、社区、人文于一体,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温泉度假小镇、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颐养社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带动伊通旅游产业进入全新的跨越发展阶段。
闪亮登场:项目建设立头功
2016年11月,伊通县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抓住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这个“牛鼻子”,伊通有的放矢,创新举措,将旅游列为支柱产业,确定了全域旅游的“五全模式”,即全域空间格局、全域产品创新、全域产业构建、全域公共服务、全域保障体系。
立足当地资源环境,伊通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奖励品牌建设;设立2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促使百亿元项目群在设施、要素、功能上的布局和配置更加优化、合理。大项目建设让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步一景的美丽乡村,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伊通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1处、3A级旅游景区2处、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6处、民宿(农家乐)83家;形成相对独立的旅游线路4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00多人;相继推出了自然观光、农业生态、民俗文化、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冰雪娱乐,以及乡村旅游等系列产品。
预计到2022年,全县旅游人数将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10%,实现旅游收入对全县GDP贡献率达到8%。
谈起伊通县的全域旅游发展,副县长孙立柏难掩自豪:“这些年我们引进了不少大项目,既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吸引到众多游客,旅游经济稳步提升。有了钱,就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互动。”
伊通县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由于境内多丘陵,“靠山吃山”的思维催生了一批以采石为生的商人。矿山越采越多,当地的生态环境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治理矿山,被确定为全省工矿废弃地复绿示范区试点县;2018年至2020年,先后治理了小西沟采石场、南山采石场,对33处遗留矿山点进行复绿;引入上海盛旺实业,投资8.8亿元对4个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计划2021年建成生态人文园。
一村一品:榛林花海覆苍山
走进景台镇秀山村,笔直平坦的石板路纵横延伸,阳光下三三两两的人们聚集在路口下棋闲聊。这座被大山环绕的村庄共有323户1210人,一直以种地为生,但最近这几年,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这与一个人密切相关。
2011年,返乡创业的吴中波回到秀山村,看到儿时记忆中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枯石,暗下决心要“做点事”。
2013年,在政策扶持下,吴中波投入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德盛公司,承包荒山,栽培防沙固土、含养水源极好的浅层根系生态树——榛子树。几年下来,已拥有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75亩,在全省种植榛子20万亩,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斤,创立的“秀绿山也”大果榛子系列产品走俏市场。
看到种榛子有钱可赚,乡亲们都想跟着干。于是,吴中波与村民签订定向收购合同,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榛子,面积达两万多亩,每年带动农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座座荒山重披新绿,吴中波开始发展乡村休闲农业。2016年8月,首届大果榛子采摘节在秀山村盛大开幕。之后连续3年,在“榛”香四溢的季节里,榛子采摘节都如期而至。采摘比赛、休闲垂钓、陶艺制作等活动,让游人尽享田园乐趣。2020年1月初,首届伊通秀山雪乡戏雪节成功举办,滑雪、雪圈、雪上飞碟、欢乐爬梨等项目,游客玩得乐不可支。
与秀山村的大果榛子产业相比,二道村的百合花产业也紧随其后。全村从事百合主导产业的农户有350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62%。食用百合已发展到2600亩,百合产业收入达到1550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6.3%。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万元,高于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目前,伊通县已经建立百合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3600公顷;已繁育出适宜东北栽植的耐寒品种卷丹百合、兴安百合等10多个品种,是东北最大的食用百合开发繁育基地。全县推广百合种植面积6200亩,种植农户达650家。伊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百合之乡”。
一镇一特:鹿鸣满乡尽欢舞
伊通是我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街道两边处处可见蕴含满族风情的建筑、文字,而伊通镇建国村、河源镇榆树村更是被列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伊通镇科学规划设计,重点打造以建国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的乡村游、民俗游。在长安村建有春水如嘉生态园,以“采摘生态绿色果品,体会农村发展变化,享受淳朴乡村风情,赏识文化遗产神韵”为载体,已举办了4届蓝莓采摘节,创建了自己的产业品牌。
河源镇的民俗文化活动,榆树村颇具代表性。2018年,榆树村砌成具有满族特色的砖墙院套5000米,完善翻新村文化大院,增添娱乐设施,组织成立满族服饰秧歌队,挖掘整理萨满腰铃舞;平整修葺环山路20公里,在每年的夏秋季节搞徒步旅游,夏观蜂飞蝶舞、山花烂漫,秋看满山红叶、尽染山川,让游人尽享大自然美景;以落户本村的长春市泰湖宾馆为依托,开展夏季垂钓、冬季冰上雪橇、暖棚果蔬生态采摘等项目,打造出一个特色浓郁、乐趣横生的民俗村。
除了已经建成的特色村寨,伊通县还有一批特色小镇也正在建设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开发区景台片区,由吉林宝捷蓝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打造的宝捷·蓝城鹿鸣小镇项目,2020年8月开工。小镇拟占地4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鹿产业工业园区、鹿文化博物馆、温泉酒店、综合性商业区、居住区、养老公寓、文旅商业街,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项目立项已完成,预计一期项目于2021年10月竣工。
同样在开发区景台片区,计划投资9亿元的特斯蒂啤酒小镇项目,已经在四平市第二届发展大会上签约。小镇一期建设啤酒厂、威士忌酒厂、精酿啤酒坊、酒文化特色商业街区、体育公园、植物公园、鹿公园、高端生活社区;二期建设啤酒厂二期、中小学教育、艺术家街区、艺术MALL、生态餐饮、物流仓储、森林养生汤馆、生活配套区等附属实施。
宜产宜业:稻花香里说丰年
黄昏时候,夕阳为河源镇保南村镀上一层金光,干净整洁的农家院里升起袅袅炊烟……冬季看不见禾苗青青或枝头硕果,但漫山青松翠柏多了几分苍劲,洁白的冰雪世界为众人提供了更多畅玩选择。
保南村坐落在伊通河发源地青顶山脚下、转心湖畔,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被誉为伊通的“小江南”。保南村第一书记张宇航说:“村里共有专业种植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5个,大型收割机22台,年产130万斤优质大米。为了提升大米的附加值,村里投资88万元建设了水稻加工厂,整合全村大米进行深加工,每市斤水稻高于普通水稻5毛钱,3年来产值倍增。”
一业起,百业兴。依托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保南村的农家乐产业办得红红火火。村里有专供游客餐饮、住宿的接待户14家,室内设有城市化的淋浴和洗手间,服务优质,收费低廉。入住农家,晚上可以在村中广场和湖畔停车场举行篝火晚会,品尝特色烤全羊,体验田园生活——观农家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还可以在景区购买当地的鸭田有机稻米、木耳、蘑菇、山野菜等。旅游旺季,保南水库风景区每天可接纳游客200人,年接待游客万人以上。周边贫困户种养的笨公鸡、鸡蛋、山野菜等,不出屯就卖出好价钱。
随着四届大樱桃采摘节的圆满举办,伊通县农业观光及乡村旅游业节节攀升。以此为基础,2018年,大型现代生态旅游农业项目——“满乡风情·七彩伊通”田园综合体稳稳落地。该项目由吉林省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总投资10亿元。园区位于伊通镇东新村,规划总用地面积300公顷。建成后,将以绿色大樱桃和特种水果、名贵中草药材种植为主线,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衍生采摘、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产业链条,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伊通全域旅游大发展。园区预计2021年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