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事关文旅融合发展大局
2019-03-11
来源:中国旅游报
全国两会期间,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备受媒体关注,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及包括多个旅游热点省省长在内的代表、委员都做了积极回应。这反映出大众对安全、健康旅游市场的期盼,也凸显了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直面问题,常抓不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决心。
雒树刚在“部长通道”采访中指出,安全是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酒店、餐饮、导游、购物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欺诈、宰客、“不合理低价游”、强制消费等不良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对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进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云南、黑龙江一南一北两大旅游热点省的省长,在代表团开放日上直面旅游市场秩序问题。自“不合理低价游”乱象曝光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向旅游市场乱象“开刀”,根除“不合理低价游”,力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黑龙江省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明确了两方面整治举措,一是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包括监管部门加大严管严惩力度,设立旅游诚信基金等;二是更多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如鼓励商家“上网”,倒逼规范经营等。经过实践验证,这些举措都是积极、有效的。
笔者认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事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旅游景区应主动作为、常抓不懈、防患未然,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做好准备,把这一场持久战打好。基于已有经验和做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明确游客体验至上的价值理念。过去几年,旅游市场高速发展,各类旅游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成本不高等问题凸显,成为旅游市场乱象多发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各地在考量旅游发展方面也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看重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忽视游客体验。做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必须先纠正思想,明确游客体验至上的价值理念,形成正确的文旅融合发展价值观。
二是加快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旅游市场乱象是浮出来的表象,根子在于粗放、落后、畸形的旅游经营模式。目前,国内优质、高端旅游供给严重不足,游客多集中在观光游层面,与度假游、体验游的游客需求尚有距离,商家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市场乱象难以根治。因此,做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本质在于抓好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标准和高辨识度的旅游产品,打造优质旅游品牌。
三是完善制度框架,形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走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必须建立一套体系完善、运行顺畅的制度框架,将旅游市场维护工作常态化。例如,三亚等旅游热点地区引入旅游警察等做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涉及部门多、职责划分不清晰、执行力不够和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对很多地区而言,旅游市场秩序维护作为一项融合交叉工作,必须依靠多部门发力,实现协同。在提高执法权威性方面,可考虑加大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诉转案”力度、提高“行刑衔接”效能等,持续保持旅游市场整治的高压态势。
四是借助技术手段减少信息损耗,降低问题反馈成本。一方面,强化网上监督,利用网络相关推荐和口碑对旅游主体形成倒逼。这个过程中要严格规范专业旅游网站点评真实性、可靠性,确保网络评价环境干净、可信赖。另一方面,借鉴云南省经验,打造各省或全国范围的APP旅游辅助系统。无论是文字、语音还是视频,游客仅需提供事发地、投诉对象、投诉原因、联系方式等简单的信息或“一句话留言”即可发起投诉,让游客全程知晓投诉处理过程,对不满意的处置结果可发起二次申诉。同时,这一系统还可以实现与其他旅游信息系统的整合嵌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覆盖范围。